从中小企业困境看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2008-08-11    作者:范建军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根据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最近的统计结果,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中小企业大都是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中小企业。依目前的情况看,中小企业倒闭风潮似乎还有蔓延之势。

  根据笔者的分析,导致此次东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的直接原因可总结为四个:一是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出口成本的上升;二是劳动法的出台和国内外原材料的涨价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三是2007年大幅调低出口退税的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四是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施行的信贷控制政策堵死了这些外向型中小企业进行结构转型的后路。上述前三个原因可能会对这些中小外向型企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信贷控制政策。
  首先看人民币升值问题。人民币升值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是中国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作出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控制国内通货膨胀的大局考虑而不得不采取的政策措施。人民币升值对于长期依靠出口拉动的中国经济来说,虽然极为痛苦但还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人民币升值、国际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广大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升值压力的大背景下,2007年还出台了新的劳动法,并且较大幅度调低出口退税。这两项政策的出台无疑进一步加大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压缩了加工贸易部门的利润空间。
  影响最大的是2007年下半年推出的信贷紧缩政策。本来东部沿海的外向型企业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法出台和出口退税缩减等几重政策的压力下已经步履维艰,如果再在信贷资金上进行控制,那么这些中小外向型企业谋求通过生产转型实现重生的机会也都丧失了。
  实际上,我国东南沿海的中小企业由于机制灵活,生存能力是很强的。如果这些中小企业在压力下能获得资金的支持,进行生产转型,是不会轻易死掉的。它们或者可调整产品结构,将出口重点由美国转向欧洲;或者可将市场重点由国外转向国内;或者可对产品进行升级,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但是,信贷控制政策的出台使这些中小企业的转型变得极为困难:没有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怎么实现产业转型?没有资金的支持,经济怎么实现结构调整?
  根据全国工商联今年上半年多次去江苏、浙江等地区调研的结果,目前“东南沿海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突出的困难是资金紧张问题”。“中小企业在银行的实际融资成本普遍比过去增长50%左右,这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足额的贷款。大量的中小企业转向民间融资,而从民间渠道融资成本远高于50%。”
  针对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的情况,最近管理层已就宏观调控政策作出微调。具体做法包括放缓人民币升值速度;适度放松信贷控制,人民银行宣布放宽信贷控制规模,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贷和灾后重建;调高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
  但是,这样的政策看似很有针对性,实际并没有照顾到宏观调控的大局。放缓人民币升值速度会进一步加大今后治理通胀的难度。信贷政策也不应该仅针对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应对整个经济体完全放开。纺织行业两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的回调力度也不够大。一些支持中小企业转型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也应加快出台。
  总之,这样的政策微调是无法令市场满意的。如果照这样的调控思路走下去,那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进程可能再次停滞,前期在付出了巨大代价而取得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果也可能将付之东流。
  针对目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的具体政策建议是:在货币政策方面,应恢复和提高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完全放弃对信贷规模的控制,逐渐放松能源等生产资料的价格管制。但放弃对信贷规模的控制绝不意味着要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相反应继续通过加大央票对外汇占款的对冲力度,使货币政策真正紧起来;同时考虑到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处于高位,继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将给银行和整个宏观经济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建议今后尽量避免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收紧货币。
  此外,还要大幅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出口退税,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对这些行业的冲击;同时通过实施财政、税收和融资方面的倾斜政策,鼓励外向型中小企业进行转型。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