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权力倒逼企业给职工加工资
    2008-07-18    宋桂芳    来源:长江日报

    “涨利润不涨工资”是个老话题,公众颇为关注。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呼吁“刚性措施”、“出狠招”来迫使企业给员工加薪。地方政府也开始因应民意,有所行动。7月17日《扬子晚报》消息,江苏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那些不执行全省工资指导线、只增利润不涨工资的企业,将向社会公开曝光。 

    工资本应与利润一起水涨船高,这是兑现劳动力价值的市场之道。眼下的情况是,这个规则早被扭曲了。政府看不下去了,出了些政策和措施。
    可是这些利好能兑现为职工实惠是个大问题。就拿“公开曝光”的只增利润不涨工资的企业来说似乎并不管用,一者,“不涨工资”与“公开曝光”的成本收益率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二者,公开曝光是一种信誉上的惩戒,这种惩戒的效果取决于市场诚信土壤。
    目前的舆论恨不得把手伸进企业的会计室,或是含沙射影倒逼政府启动“有形手”干预。然而,问题再多,工资再低,我们也不能忘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工资在市场中形成,工资价格由企业自主决定。如果政府的权力触及各行各业劳动力的具体价格水平,这绝不是市场之幸、更不是民生之幸——而是计划思维的回潮。
    于是我们似乎面对一个悖论:企业有自主定价权,它不愿意涨工资;政府没有工资定价权,它又想顺应民意推进工资增长进程。那么,谁有权力倒逼企业给职工加工资?答案不是政府,而是职工自己。为什么我们的职工在工资增长问题上长期丧失了议价能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没有从立法层面对劳资双方“权责界定”予以明晰化,企业主对工资问题的规避就很难得到根本性约束,毕竟,为职工确立薪资议价的通道比单纯地要求涨工资更重要。此外,既要赋予职工在薪资面前的话语路径,还要考虑职工的话事能力。从单纯的涨工资,到给予职工权利多元保障,养成其对话意识与能力,最终形成常态的工资增长机制,这才能最终舒缓害怕不涨工资的焦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