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成因 理性看待全球性通胀
    2008-05-21    作者:冯玉明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7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物价出现了一轮快速上涨。在发达经济体中,到今年4月份,美国CPI较去年同期上涨4%,欧盟整体的CPI则较去年同期上涨3.6%,都远高于其货币政策当局所设定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水平,而在2007年8月,美国和欧盟的CPI同比增长分别只有2%和1.9%。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发展中国家的CPI水平还要更高。如我国周边的印度、印尼、菲律宾、泰国和越南4月份的CPI增速分别达到8.8%、9%、8.3%、6.2%和21.4%。

  本轮全球物价上涨主要源于食品价格以及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推动。如与去年同期相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涨幅超过140%;稻米价格涨幅超过80%;铁矿石平均的价格涨幅超过77%,原油平均的价格涨幅超过60%。可以看到,如果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影响,美国和欧盟的核心CPI同比涨幅分别只有2.3%和1.8%,而我国的CPI在剔除食品影响后也只有1.8%。
  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受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变得更加富裕,食物结构中肉蛋奶等副食的比重大幅上升,更多的粮食被用作饲料。二是原油价格的上涨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升了粮食价格。一方面,农民为化肥、柴油支付更高的成本,推动农产品(000061行情,股吧)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生物燃料技术的发展,和一些国家的补贴政策,使大批粮食被转化为燃料,如玉米乙醇。据统计,2007年,全球用于生产燃料的粮食超过1亿吨。恰恰是这1亿吨,使全球粮食市场维持多年的供需平衡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紧张。
  对于大宗原材料,其上涨的主要原因则在于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包括BRICs四国和VISTA五国都在快速增长,向工业化经济体迈进,这与欧、美及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工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那时是少数国家发展,大多数国家提供原材料,而目前是一大批经济体在发展,单纯提供原材料的经济体在不断减少,在此情形下,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是必然的,这也可能是这些经济体快速发展中不得不承受的代价。
  尽管目前粮食价格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仍然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全球通胀的压力依然较大,但也出现了两个积极的信号,可能预示着全球性的通胀可能已经见顶或即将见顶。一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美国对外部原油的依存度在下降。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今年一季度,美国进口原油在其原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8.2%下降至57.9%,这是该比例自1977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而且,能源情报署预期,随着人们针对高油价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加上2007年12月生效的《能源独立和安全法》的影响,这一趋势将会持续下去,从现在到2030年,美国的石油净进口量预计将出现下降,结束过去30年石油进口增长、国内产量下降的单边走势。二是全球粮食价格也出现了企稳迹象。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及消费者保护部助理总干事Jose María Sumpsi在上周曾表示,除了玉米和大米,食品通胀似乎已经“达到高峰”。同时,市场预期,由于小麦、牛奶、糖以及大豆价格下降,粮农组织的粮食价格指数在4月份将出现15个月来的首次小幅下降。而且,粮食价格继续走高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将开始下跌,因为农民们抓住粮价达到创纪录高位的机会,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而今年的天气状况也好于去年。如果全球通胀能在短期见顶,那对于缓解国内通胀的压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相关稿件
· 期待对抗通胀手段多样化 2008-05-19
· 地震:物价通胀 2008-05-16
· 要进一步突出反通胀的必要性 2008-05-16
· 反通胀应考虑价格型紧缩措施 2008-05-16
· 夏业良表示:应该保持适度通胀 200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