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厌学根在未来不确定
    2008-03-28    广东 叶扩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这是近日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发布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中的一组数据。(《中国青年报》3月24日)

  大学生厌学成风,实质上是有社会根源的。一则就业难的心理预期,使得一些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从小至大,学校和学生们都以分数维生,应试教育作为指针的学习内容必然会严重脱离实际,难以应用于社会。即使是到了大学期间,这种情形仍然未能得到解脱,大学生在缺失人文精神关怀之下,就会在突然而来的自由和愈加明显的不确定感中迷失方向,他们要么转而追求时尚和娱乐,要么四处奔波,兼职赚钱,拉关系找工作,要么“看破红尘”,萎靡不振。
  显然,要缓解厌学之风,必然要从教育体制改革上入手,不仅要在课程的安排和考试的模式上,顺应社会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改变应试教育的政绩考评体系,而且要在人才培养和阶层流动机制上,加宽学生的就业机会和上升空间,这样,或许厌学现象会有所改变。

  相关稿件
· 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应提高 2008-03-28
· 教育投入不足是财政占GDP比重低? 2008-03-27
· 四成城乡居民认为教育花费不值 2008-03-24
· 一山区校长违规使用义务教育资金背后的隐痛 2008-03-24
· 在澳大利亚感受研究生教育[图] 200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