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衰退深化正在国内引发更多担忧。有观点认为,外部趋冷是中国经济放缓的主要风险点。一个明显的迹象是最近出口和顺差的大幅下挫。这被看作是次贷危机终于开始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信号,由此会降低中国企业盈利的水平,并使得产能过剩凸现。这对经济基本面和资产价格都将显著的影响。 这种判断可能过于悲观了,仅仅是外需下降并不足以让中国经济大幅放缓。出口和顺差增速的急降并不代表一个急剧调整的趋势;2月份中国出口仅增长6.5%,创6年新低,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去年基数过大和季节因素使然。出口和顺差在近期应该出现适度反弹。 即便出口和顺差延续近几个月来的下降态势,也不会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造成重大冲击。流行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成功主要依赖着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尽管2007年,中国的出口规模几乎占到了GDP的40%,出口规模的确巨大,但这些特征可能只是表象,不足以直接反映外需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外贸依存度和(净)出口占比等简单指标忽略了出口和GDP的计算方法存在的本质区别。出口度量的是总量规模,而GDP度量的则是增加值。如果仿造GDP的计算方法来度量出口,那么,外需的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得到更为合理的考量。 仔细来看,出口中至少包括两部分是计算增加值时需要扣除的。其一是,出口中所包含的进口产品部分,比如来料加工产业中的原材料;其二是,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在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部分,比如有国内企业提供的原材料。后一部分之所以要扣除,是因为他们也是不计入GDP的。只有如此,出口的指标才是增加值意义上的,才可以与GDP相比较。否则,由于产业分工不同,出口的重要性在国际间就不具有令人信服的可比性。 众所周知,中国出口中制造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制造业中的很多投入是需要从国外进口的,一进一出后,出口规模虽然庞大,但附加值其实并不大,因而对GDP的意义也并不大。因而通俗而言,GDP只度量附加值。 经过这样的调整,中国“真实的”出口比重立即下降到占GDP的10%以下。这一比例虽比日本略高,但低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新加坡和中国台湾。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出口的明显下降并没有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在IT泡沫破灭的2001年,中国的出口下降了35%之多,但中国整体的GDP增长率只下降了不到1个百分点。 近两年中国的净出口(出口额减进口额)增长很快,对此应该明确以下几点。其一,净出口的放量增长并不是因为中国出口规模的大幅上升,而是因而进口规模的明显下降。其二,尽管净出口已十分重要,但这种重要性也不宜夸大;实际上,即便是中国的净出口下降为0,内需仍然可以推动接近9%的高增长率。第三,地缘分布上看,中国对新兴国家的出口占到了更大的比重,而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活力十足。 内需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引擎。中国经济增长的头等功臣不是出口,而是投资,投资贡献了经济增长的40%。并且,中国的一半以上的投资是发生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这些领域受外需变化的影响较小,并且也较为受政策控制。这也使得外需下降的缺口很容易得到弥补。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