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中资银行收益高主因是打新股
    2008-03-07    记者 徐培英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讯 近日,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银行理财评价(2008)》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呈现爆发性增长。其中中资银行收益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打新股。报告指出,从总体情况来看,中资银行重产品数量,外资银行重产品设计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而外资银行信息不透明、中资银行创新能力缺乏,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隐忧。
  报告对2007年银行理财的将近千只产品进行了评价,并总结出几个特点。
  第一, 信息透明度不高,尤其以外资银行最为明显。外资银行中基础资产不明,产品结构不明的产品占比远远高于中资银行。这种信息透明度的不高,不利于市场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二, 总体来看,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要高于外币产品,但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股票市场上打新股。
  第三, 股票混合类产品投资价值高于其他类产品,其他类产品的收益比较低,尤其是人民币利率产品、外币利率和汇率产品收益比较低,所谓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后几类产品中。
  第四, 从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比较情况来看,中资银行的股票混合类产品超过了外资银行。但是,如果将打新股的产品剔除之后,只看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同样链接境外股票的产品,或者只看外币产品的时候,中资银行的表现则落后于外资银行。
  第五, 尽管外资银行的表现在同样基础资产方面产品表现好于中资银行,但是2007年一个显著的特点,诸如花旗、渣打这样的银行,也都出现了低收益、零收益产品的现象,而且产品的数量还不少。这里首先看一下我们对2007年产品的评价数量,经过剔除掉结构重复、银行重复的产品之后,我们评价的人民币产品在中资银行是970只,外资银行70只,外币产品中资银行是101只,外资银行是110只。但是,实际评价的产品都要低于这个数量。原因就在于部分产品的基础资产不清楚,结构不清楚。进一步比较来看,外资银行信息不透明的程度远远高于中资银行。外币产品中,外资银行不明产品占比达到33%,信息不透明程度非常高。以股票产品为例,在人民币和外币股票产品中,外资银行不明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重分别高达78.6%和32.9%,远高于中资银行的33.3%和11.1%。
  报告认为,由于人民币信用和利率产品完全由中资银行发行,剔除这两类产品后按收益和风险指标进行比较,中资银行的表现远远超过外资银行。但这并不是因为中资银行的设计能力强。剔除打新股产品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同时发行的链接境外股票的产品,情况完全反过来了,外资银行的超额收益率和风险值都远远好于中资银行。这说明,中资银行设计能力较差。
  报告显示,外币产品的发行中,中资银行依然是主导,占近80%,外资银行只占了不到15%。但是,进一步看,我们发现在外币产品中没有进行任何设计,只是利用利率双轨制条件的普通产品几乎百分之百是中资银行发行的。而在产品设计比较复杂的股票产品中,外资银行的占比超过了中资银行。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与人民币产品类似,依然呈现出中资银行重数量、外资银行重设计的局面。
  报告显示,2007年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投资价值几乎完全归功于打新股产品。得益于大牛市的环境,2007年新股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全年共发行121只,募集资金4474亿元人民币。由于发行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使得一、二级市场存在巨大的价差,保证了打新股的收益。从打新股产品的平均结果看,打新股产品具有惊人的高收益特征。不仅期望收益率和超额收益率都超过了10%,即使是风险值也达到了9.05%。也就是说,平均来看,打新股的收益在99%的概率最低也有9%的收益。
  金融所所长李扬认为,银行业在2007年的利润之高前所未有,有几个原因。第一是息差收入提高,第二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第三是管理水平提高等。第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息差提高是货币政策的结果,这个情况是不能持久的。
  此次会上,有专家指出,外资银行的基础资产不披露,信息如此不透明,这在欧美市场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监管者要严格审查,此类产品不应该让它在市场上销售。另外,中资银行的一些不合格产品也应严格把关,不要等流入市场出现问题了再重视。金融产品有其特殊性,卖出只是开始,服务必须跟上,目前国内一些银行重卖轻服务的状况应该尽快改变。
  相关稿件
· 德勤:中国银行业需要严控信息安全风险 2008-03-07
· 银行业案件逾半数发生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2008-03-07
· 工商银行公告:完成收购标准银行20%股份 2008-03-05
· 银监会明确大型银行案件责任追究标准 2008-03-04
· 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可称为“垃圾” 200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