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金融战略选择的思考
    2008-03-07    邹平座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目前,中国和全球经济都面临十分复杂的局面。美国经济已经走向衰退的边缘,全球股市无视西方国家不断出台的救市措施持续下跌,次债危机不断向纵深发展,并不断引发新的问题和危机。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物价上涨,国际收支失衡加剧,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战略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金融战略决定一个国家的盛衰,世界经济史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回顾英国和美国的发展道路,它们之所以能够实现长期的发展,主要是正确地利用了他们的国际货币政策。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和黄金挂钩,聚集了全球的财富,又用这些黄金收购全球的经济资源,实现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当前各方面的人士都在认为,美国的经济衰退正是当局错误地估计了国际金融形势,犯了国际经济本位主义的错误,它们一面企图按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贸易壁垒,限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口,另一方面在国内仍然以传统的国内经济模型调控经济,忽视全球化背景下供需曲线的巨大变化,使经济陷入困境。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要认识到它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会。只要我们从容地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吸纳过多的购买力,增加有效供给,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继续发挥这两个市场吸纳货币的功能,增加全体人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就能够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化解过多的外币流入,使全球的优秀的生产力要素向中国流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增加社会就业,大力发展国内生产力,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全球的经济需求,使全球经济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全球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使中国在全球性经济滞胀时期担当中流砥柱。
  一、 中国要实现四大宏观调控目标的战略选择:宏观经济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时,必须在时空上合理布局,分出先后,最终全部完成。
  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很多选择,其中金融战略的选择尤为重要。在物价上涨时,是增加供给还是压缩需求呢?还是既增加有效的供给又压缩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呢?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经济发展、稳定货币、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就当前而言,这四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必须抓住根本的问题,先解决重点问题,在时空上合理布局,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货币政策的各项目标。
  1、 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单方面的总需求管理具有局限性。
  在宏观调控中,我们一定要把握的要点是,中国的总供给曲 线和总需求曲线与发达国家相比是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是基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供给曲线基本是垂直的,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主要的措施是压缩需求。我国的总供给曲线斜率不大,不像西方同家那样是基本垂直的;而需求曲线则斜率较大,具有一定的刚性,这是由于我国居民收入较低,民生政策刚刚实施,没有较大的压缩弹性。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则可以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解决。研究表明,当一国的需求曲线大于60度,供给曲线小于40度,则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会使物价上升,而扩大信贷,增加有效的供给则会使物价下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结构优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等各种供给管理措施比总需求管理措施更为有效,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总供给曲线的基本特性决定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在国外的产值增加,海外投资和消费的比重将增加。这种增长将有利于降低国内的CPI。
  2007年初的两会后实施了中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民生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实行全民低保、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教育、住房和医疗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措施深得人心,增加了低收入阶层人民的收入,导致内需迅速扩大。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0346元和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和14.8%,增幅分别较去年同期高3.2%和3.4%。这是中国过去20多年来首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超过GDP的增长。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11个月增长16.4%,创下了1996年来的11年新高。 据测算,2007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7.0%,虽然低于投资4.6个百分点,但较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要高出15.6个百分点。可以说,2007年两会的民生政策,客观上启动了内需,扣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扳机。内需扩大初期物价上升是必然的。如果此时增加消费品的有效供给,物价(剔除国际冲击因素)就会回到正常的状态。如果此时采取总需求措施,压缩信贷,就有可能减少有效供给,使价格上升。因为,在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中,信贷压缩极有可能是压缩生产性流动资金。大项目资金短期压不下去,大企业银行也不想失去大客户,最终是压缩大量的中小企业的生产性流动资金。在需求呈现刚性的情况下(因为这种需求是民生政策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扩大内需的需要),对供给的压缩就会使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会迫使调控部门进一步压缩信贷,物价会进一步上升,并会使成本上升,形成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最终可能会形成经济滞胀。
  2、 采取供应学派的主张,强化总供给管理,通过增加有效供给降低物价,增加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是可行的。
  物价上升可以视为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政策都应当转移到增加有效供给上来,特别发展中国家由于总供给曲线不同于发达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增加供给消除物价的上涨。在尊重这种客观历史必然性时,就会使我们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当前的物价上升,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例如,可以通过增加供给和资源输入,利用这种时差,占领世界市场份额。可以用大量的外汇储备收购国外的资源、土地、引进优秀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用于中国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我们不能天天讲扩大内需,等到内需真正扩大了又因为物价的上升害怕内需的扩大。通过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中国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于陷入衰退的世界经济来说将有十分重要的国际经济意义,应当说中国加快发展对全球经济有很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我们不能通过增加供给加快发展去解决通胀问题,不但会使中国失去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还会因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使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使国家经济进一步受到更大的损失。
  3、 既增加有效的供给又压缩一些不合理的需求是可以选择的政策取向。
  只要我们因势利导,把总供给管理与总需求管理有机结合,用科学发展思想引领宏观调控,增加有效供给,压缩不合理需求,就能化不利为有利,使经济形势发生有利于我们的转机。反之,如果忽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规律,采取“堵”的方法而不是“疏”的措施,或者忽视中国强大的生产力,削足适履,就会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酿成经济“滞胀”,并失去中国经济千年不遇的发展战机。
  二、 三大策略治理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均衡:先增加有效供给,继续并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吸纳货币和配置资源的功能,利用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在全球配置资源,增加全球和国内的有效供给,增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可以实现物价稳定。
  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很大程度上也是大势所至,物价上涨等问题是国际物价上升、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顺势而为。
  1、 金融战略要支持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有效供给。
  在信贷政策上,要增加对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特别是那些价格上涨较快的产品,要及时提供信贷资金进行支持。提高银行系统的资源配置能力,优化信贷结构。要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打开通往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准备金率和利率管理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银行体系的承受能力。中国的银行体系目前还是脆弱的,必须精心呵护。既要控制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企业的投入,又要支持银行正常的信贷需求,帮助银行增加经济效益。中国银行系统必须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在增加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正确认识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要像保护心脏一样保护好资本市场,因为它目前已经是中国配置经济金融资源的心脏,一旦出问题,不会再像以前的资本市场,因为目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容纳了国民经济的几乎全部内容。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是中国全球经济竞争力的核心。
  当前要正确处理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话。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并举,边发展边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其次是通过经济增长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扩大就业,没有充分就业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真正均衡。第三要通过外汇体制改革,消化过多的外汇流入,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增加有效供给。只要经济增长了,国际收支平衡了,就业增加了,通胀问题就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2、 继续发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吸纳过多购买力的作用,通过优化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和功能,使两个市场既能回笼货币,又能稳健发展。
  反观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中国能够从1989年以来实现近20年的高增长和低通胀,与房地产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关系很深。1989年前后,中国大量的储蓄积于银行,在供应不足的经济环境中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经济已经病入膏肓,但是中国政府随后推行了住房改革和产权改革,这两项改革使大量的货币购买房地产和股票,使物价得到了长期的稳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已经十分强大,有些人开始抱怨房地产和股市,好像它们是通货膨胀的罪人。事实正好相反,当前我们要继续发挥它们在这方面的作用,在具体做法上要有所提高和创新。
  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初步估计,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过新股上市、海外股票回归、非流通股解禁、债券市场发展、资产证券化、股指期货、海外并购,资金需求量十分巨大,资金需求在50万亿以上,这些资金将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需求也将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吸纳过多的购买力,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上,要为这些需求留下余地,而不能不断抽血。对于资本市场要不断创新出更多的产品,更多的层次,更多的细分市场。一是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二是要加快推进创业板上市;三是要加快推出股指期货和黄金期货;四要抓紧推进资产证券化改革,使中国居民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发挥这些市场和产品吸纳货币的作用。
  对于房地产市场仍然要大力发展,要增加房地产市场的层次,优化房地产市场的结构。一个稳定与健康的房地产市场还可以吸纳大量的流动性。一是金融要支持建立政府、企业和集体多层次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制度。二是要增加对中小面积住房的供应。三是对于商品房市场的价格不要过多干预,通过经济手段的调控,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制度的作用下,使价格较低的中小套型的房子占主流,中高档房的价格由市场调节。这样房价就不可能再大幅上升。要强化房地产金融的管理,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多的投机行为,使房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对于房地产金融的调控要适度,不能使房价大涨,但也决不能使房价大跌。
  稳定与健康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还可以使中国经济在未来的20年中实现高增长与相对较低的通货膨胀。
  3、 中国此轮通胀的国际因素主要是外汇占款过多,导致货币发行增加,再加上国际价格冲击。要采取相应的全球化战略,通过外汇体制改革,使过多的购买力流出国内,才能更有效地治理通胀,同时实现国际国内的“双赢”。
  中国要加快发展,增加有效供给,资源瓶颈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要动用外汇储备购买国外的矿山资源和进口国外的自然资源,用于增加供给。要加大对海外的投资,向国外购买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劳动力。鼓励中国居民到国外消费,特别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中国居民购买国外的房地产和土地。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国内的有效供给,扩大国内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外汇占款对国内通胀的压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相关稿件
· 各大外资金融机构角逐中国市场 2008-03-06
· 民建提案关注金融市场 2008-03-04
· 金融改革成两会热议话题 2008-03-04
· 金融体制改革:解决两大问题 面临五大挑战 2008-03-03
· 郭田勇:金融分业监管将难以适应新形势 200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