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绿色经济政策路线图"意义何在?
    2008-02-20    王冬梅    来源:工人日报

  与单一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但实施起来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要面对不同部门、地方和行业间的利益冲突,甚至要面对公众过高的期望与不完美结局之间的尴尬。

  据多家媒体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近日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将对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易发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企业和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和行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

  据悉,这一被称为绿色保险的政策是继绿色信贷之后出台的第二项环境经济政策,是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积极探索。此后,国家环保总局还将与更多宏观经济部门联手,就绿色证券、生态补偿等进行政策研究与试验———这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被形象地称为“绿色经济政策路线图”。
  从2005年起,国家环保总局数次掀起“环评风暴”,刮停了投资上百亿元的项目。2007年,环保部门动用手中最大的行政权力———对4个地区实行“流域限批”。环保部门站在风口浪尖,疾风骤雨地开展大规模执法行动,虽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具有长期威慑力的制度约束并未形成。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据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估算,我国2007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如果除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代价,可能是负数。
  在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前,环保部门“单打独斗”,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末端治理”,已明显孤掌难鸣、力不从心。于是,国家环保总局争取财政部、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商务部等许多“同盟军”,希望以多方合力推进威力强大的环境经济政策。
  与单一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迄今为止,它也是国际社会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它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解决企业缺乏来自环境方面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但是,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度建设可能比刮几起“环评风暴”更为艰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制度建设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但现实不容许我们等到问题解决后再开始行动,而是必须在行动中解决问题。
  比如,“绿色经济政策路线图”的起点是绿色信贷,意在釜底抽薪,通过对减排不力企业的金融惩戒,切断企业资金源头。实施半年来,取得了阶段性、局部性的成果,但大面积推进还面临着不少制度性和技术性的障碍。再如,绿色保险刚宣布试点,一些国有大企业即认为不宜把大型化工企业纳入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的范围内,担心一些污染责任损害的赔偿限额很大,国内保险公司不具有承保能力等。
  实施“绿色经济政策路线图”,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要面对不同部门、地方和行业间的利益冲突,甚至要面对公众过高的期望与不完美结局之间的尴尬。国家环保总局表示,将尽快搭起一套环境经济政策的框架,一方面为各相关方的参与提供一个成型的基础,一方面让各项政策互相支持,形成合力,为节能减排、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对此,我们无疑需要更多的坚韧。

  相关稿件
· 专家:“绿色保险”关键要法制化 2008-02-19
· 我国“绿色保险”制度正式启动 2008-02-19
· 重污染行业可试行强制绿色保险 2008-02-19
· 企业污染环境“绿色保险”埋单 2008-02-19
· 环保总局保监会联合建立绿色保险制度 2008-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