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油、买矿,不如买下竞争对手
    2007-08-06    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自打中国成了外汇储备的世界冠军后,很多人为怎么花这么一大笔钱出谋献策。有的建议买石油,有的提出买矿石,储备起来;也有人说买几个“小贝”,让“国足”冲到哪里哪里……笔者觉得,买下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对手,才是个好选择。
  权威部门认为,中国的对外投资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对外投资已成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一轮对外合作的重点。看来,中国经济也要沿着当年西方列强的轨迹发展——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果如是,看看这些国家在资本输出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既师夷之长,也鉴夷之短,可能对我们有所裨益。
  笔者曾在香港大商店以意想不到的便宜价格买了一双英国名牌皮鞋,外观、质地看着都挺好。但翻过来一看,在鞋底上印着“MADE IN INDIA(印度制造)”。英国是老牌工业国家,能造出先进的做皮鞋的硬件设备,也有款式设计、品牌推广等软件条件。印度有丰富的皮革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又有了一个颇具规模,有一定消费能力且受英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中产阶层的。这种能把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与投资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市场等方面优势较好结合起来的对外投资项目,是百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套路了。稍有经济学和经济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笔者只想指出的是,这老套路至今百试不爽。
  说到对外投资的败笔,不能不提及前外汇储备世界冠军日本的做法。多年的商品输出,攒足了大笔外汇,“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升值,日本人一下子觉得自己阔了起来,于是大手笔对外投资,大有要把整个美国买下来的气势。摩天大楼、电影公司、音乐公司、高尔夫球场尽收囊中。日本人造的摄影、音响设备可能不比美国货差,但拍大片,玩摇滚绝对不是美国人的对手。觉得自己手里有了几个钱,就敢在自己的弱项领域去投资人家的强项,结果,后来不仅如数吐出了这些投资项目,还蚀了不少本钱。当管理国际机场、弄私募基金玩资本等方面都还不是我们的强项时,对外投资于这些领域,成效如何,不能不让人捏把汗。
  从近些年发达国家对中国投资的策略看,笔者觉得买下竞争对手可能是他们最有眼光的选择。可能就具体某个企业、某项产品,或某个品牌而言,中国企业还不是大跨国集团的对手。但总体而言,在一般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令外人不安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潜力巨大的中国国内市场上,本土企业有很多国外企业难以企及的竞争能力。经过多年的精心布局,先是合资,后是独资,从绿地投资发展到兼并收购,跨国集团已经或正一步步把许多具有竞争力或潜在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品牌——大到工农业机器设备,小到压力锅、搽脸油——收到自己麾下。能中为洋用的,他们就先用着,一时用不上的,则冷藏起来。
  最近,媒体正把几件跨国并购案炒得沸沸扬扬。笔者觉得与其空喊什么“经济安全”、“民族品牌”,不如认真研究研究这些案例,看看人家是怎么买下在中国的竞争对手的。我们也不妨在自己已经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领域,买下尚存的竞争对手。能洋为中用的,就先用着,一时用不着的,也把它冻起来,省得添乱。
  相关稿件
· “葡萄农庄”带动农民增收 2007-07-20
· 奥运官方票务网站成为网民订票首选 2007-07-13
· 中美生物安全实验室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7-07-11
· 我的1997:亲历伟大历史时刻 2007-06-29
· 注册量突破530万 CN域名注册量全面超越COM 200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