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杭磁悬浮不能让公众参与“悬浮”
    2007-05-30    作者:杨耕身    来源:新京报
  关于沪杭磁悬浮项目的争议告诉我们,当民众不能参与决策过程时,将会产生较高的外部成本,这会导致民众对政府及其决策过程的不信任情绪,从而增加整个社会运行的成本
  有关沪杭磁悬浮的争议看来还要持续。当舆论以极大热情,对上海“暂停”该项目之举的科学与理性表示激赏之时,《21世纪经济报道》5月29日报道,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表示,“我们已专门向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了解此事,现在暂时没有‘暂停’的消息”。
  暂时没有“暂停”消息,表明沪杭磁悬浮项目仍可能在“一面争论,一面动手”中继续前行———就在今年3月22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上,同济大学一位专家这样表述磁悬浮项目的进展情况:“现在时间很紧,世博会正紧锣密鼓,不能再耽误了,再论证的话,又要耽误事了。现在是一面争论,一面动手。”可想而知,在“边争论边动手”的坚定语境之下,“暂停”的不实传言,或许仅仅是“争论”之中一个尴尬的插曲而已。而“插曲”自然是不大会影响“动手”这个主题的。
  然而,“暂停”消息之不实,并不意味着由此所透露出的相关信息全然虚假。在相关“暂停”报道中我们看到,上海闵行区政府一位人士透露,自从项目方案曝光以来,区政府的确遭到了极大的压力,每天都有很多人上访,今年3月份某一天上访者更是超过了5000人。另外,近日举行的上海市机关内部会议上,上海市一位高级官员也提出了“各项目要量力而行”以及“凡是增加社会不和谐的工程要暂停”的意见。这些被认为是“暂停”的原因,现在成了项目“边争议边动手”的一种背书。
  “暂停”与“并未暂停”会不会同样是尚未明朗的争议的一次公开化?不好定论。
  但此中的舆论压力的明朗化已不言而喻。尽管我们不知道此事或将以怎样的方式终结,然而有一种提醒与反思却已经迫在眉睫。
  这包括:磁悬浮两侧防护带到底是300米还是22.5米更科学?去年6月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机构所作电磁辐射状况“均符合环境标准”的评估,到底是否可信?沿线居民害怕“成了‘核磁共振’小白鼠”到底有无道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果项目真如相关部门所言并不会对居民产生危害,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消除公众的顾虑?而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的公共决策到底怎样向民意寻求支持与合作?如何向决策民主寻求行政效率?
  从沪杭磁悬浮项目“不能再耽误了”以及“一面争论,一面动手”的表述中,不难发现一种为了效率而不顾民主的工作方式的显影。然而,在一个权利时代,没有民主就更没有效率,当民众不能参与决策过程时,将会产生较高的外部成本,这会导致民众对政府及其决策过程的不信任情绪,从而增加整个社会运行的成本。也正基于此,对于沪杭磁悬浮项目,环保总局早已责成建设单位在编制环评报告过程中要保证公众充分参与,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沿线居民意见。
  在一意推进与争议四起之间,沪杭磁悬浮项目正在成为一些悬而难决的公共事件。作为一种深刻的教训,它表明民主参与已是政府决策不可绕行的程序正义与效率原则。而作为一种考验,它考验着相关方面如何在行政决心与民意正当之间,找到一条更稳妥、理性、科学平衡点的能力与智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