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为何想挖“有背景的人”?
    2007-04-27    周俊生    来源:上海证券报
    越来越火热的资本市场,使证券公司摆脱了前几年的低迷局面,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争取企业的大规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证券业占领制高点,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共识。最近一段时间,在媒体上不时可以见到证券公司的“招贤榜”,一场人才大战正在业界悄然展开。
    日前见到一家证券公司的招聘启事。该公司特别注明,在他们招募的投行工作人员中,特别欢迎“具有主管机关工作背景或熟悉相关部门沟通工作的人员,待遇优厚。”不知道目前正在主管机关工作的人员,看到这样的招聘启事,是不是会心动,然后行动?
    证券公司为什么青睐“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员,为此不惜用高薪、高职位来延揽他们,答案不难找到。在主管机关工作过的人,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随着他们转移到证券公司,这些人脉资源也就转移到了证券公司中,可以为公司所用。因此,证券公司对这类人员青睐有加,其实是看中了他们身上的这部分“无形资产”。如果这些“无形资产”能够“为我所用”,也许就可以轻易地打通许多“内部关节”,得到原本很难得到的资源。
    但是,这种公开打出旗号欢迎“具有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进入证券公司的做法,却很让人生疑。市场竞争讲究的是公开性与公平性,证券公司要争取项目,拉到客户,从本质上说靠的应该是精准的业务水平和优质的服务能力。如果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利用“具有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来打开市场,也许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光环效应”的作用,但从长久来看,却无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道理很简单,原来在主管机关工作的人,一旦“下海”,就自然与主管机关割断了人事关系,原来的主管机关即使对其有私人情谊,也不可能为其专门“开小灶”,给予其他证券公司所不能得到的好处。
    其实,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公司高管队伍中,确实有一些是从原来的主管机关转行过来的,有的还干得有声有色。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能够胜出,绝不仅仅是依赖原有的资源,而是成功地转换了角色,依靠证券公司自我的力量打拼市场。在证券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与其他非主管机关出身的人员其实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原来的身份从来没有成为他们争夺市场份额的“独门武器”。相反,我们也见到过某些证券公司,虽然确实有来头很大的具有“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担任要职,并且以此作为吸引人们眼球的招牌,但由于在业务经营中管理混乱,违规事件不断,照样难逃在市场竞争中被无情淘汰的命运。
    政府官员弃政从商,早已经不是新鲜事。在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于原来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到企业任职十分欢迎,以致在一些地区曾经出现了不少“红顶商人”。随着政府部门对官员“下海”的规范化,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成熟,这种“红顶商人”的光环效应正在淡去。几年前,浙江某地曾有一位因为在选举中未能如愿当上市长的官员高调“下海”,一时成为众多企业争抢的对象,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但几年下来,企业并没有因此而上了台阶,而那位被委以高职的“新闻人物”,也未能给企业带来滚滚财源,最终还是黯然离开。这也说明,官场上的能人,不见得就是商场上的高手。
    “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恺撒的归恺撒。”具有“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转行加盟证券公司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我们没有必要对他们说三道四,但如果证券公司对此抱有太多“暗箱期望”,难免是会落空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