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价值观:高于市场规律的正义
    2007-03-01    作者:薛涌    来源:东方早报
  成思危先生对“资本无道德”论的批判,实际上是揭了某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底牌。我们这些拥护市场经济的人必须要出来解释:为什么资本必须有道德?
  资本无道德的理论很好理解:经济的运行要严格符合市场规律,而不是跟着道德原则走。
  遵循市场规律创造出最大的效率和利润,就是最大的道德。按任志强的说法,房地产商的使命是利润,为了追求利润,就要给富人盖房。对此,张维迎也出来支持,他在此之前还曾表示限定最低工资会伤害经济的发展。
  情绪化地否定这些人的理论,无益于澄清理论上的是非。这些人所依据的,实际上是一种通俗的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能够使一个人在追求个人最大利益的同时贡献于社会。比如,你给富人盖房,赚了大钱,就会缴更多的税,而且还给许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所以,企业不要奢谈什么道德责任,而要首先追求经济目标。最近刚刚去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也是这一观点的有力支持者。
  这派人错在哪里?他们错在把市场经济从一个原则发展成一个迷信。要知道,市场经济的理论,本来具有强烈的反乌托邦的色彩,即不相信有一个涵盖一切的完美制度,能使大家通过服从这个制度的原则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市场强调的是多元性。而这些迷信市场经济的人,则把市场经济构造成了一个乌托邦式的设计。好像世界上真有那么一套完美无缺的市场法则,你只要跟着走,想办法赚大钱,就不用操心什么道德不道德,因为在这个规则之下赚的钱最终都是有益于社会的。
  但是,稍微理性一些的经济学家就知道,完美的市场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也永远不可能存在。任何经济,只能在不甚完美的市场中进行(比如“信息不对称”等等)。我们所能做的,是使市场逐渐趋于完美,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
  一个不完美的市场,自然会产生种种不公平的竞争结果。有的时候,当这种不公平的结果出现时,我们甚至无法通过现有的对市场不完美的知识来对之进行分析,只能根据基本的道德原则对之加以修正。当你把一个不完美的市场描述成完美的,并拒绝根据道德原则对其产生的不公正进行修正时,你就等于给种种社会不公平以合法性。亚当·斯密对这一点有充分的了解。人们对亚当·斯密最大的误解,是误以为他把人都看成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所谓市场经济,就是迎合这种自私自利的本能,创造一种制度,让人在追求私利时也造福社会。这纯粹是一个市场乌托邦,要知道,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更是一位道德学家,他在《国富论》之外另一本重要著作就是《道德情操论》。他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让个人在自由放任的经济中竞争,而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就是,他相信个人有基本的道德自觉,你给他们自由,他们就会自觉向善,所以用不着政府来管闲事。如果把这个预设改变了,把人都看成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没有道德目标,那么亚当·斯密说不定就会要求政府以道德的目标干预经济过程了。
  其实,在这种自由放任的经济中最成功的企业家,从卡耐基到巴菲特和盖茨,都殊途同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他们所能认识的市场经济法则上看,他们当然认为他们的财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道德原则上看,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有独享这些财富的权利。在他们看来,资本有强烈的道德使命。
  最低工资,对穷人的医疗救助等等,从已知的市场原则来分析都未必说得通,但也都融入了世界最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对维系这些社会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充分说明市场原则的有限性。市场经济的乌托邦主义者们则认为,他们能够构造一个完美的市场原则,而且这个原则应该是我们社会的主要原则或者唯一的原则,一切都要照这个运行。当市场派走到这一步时,他们对市场的信仰,就变成了对社会工程的信仰。
  我们需要市场,需要深化市场改革。但我们同时相信,人类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是比市场规律更高的正义。设想一下,如果亚当·斯密活到今天,他对我们会怎么说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