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谈]割舍不下的春晚
    2007-01-19    李紫砚 未赤    来源:经济参考报
    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是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小报,多半会把春晚当成自己报道的一重头戏。春晚播出之前,可以预见的想必就有以下这么几个题目:某某大腕儿婉拒春晚邀请、春晚节目单首次披露、春晚主持人敲定。而春晚过后,则会照例出现不同的声音:肯定者有之,赞美之言无外乎“体现了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人们的多样文化需求”;批评之声也自然少不了,“形式老、变化少、不能推陈出新”。
    在中国如今算得上全民运动的,除了健身与选秀,大概也只有春晚了。与前两者相比,春晚这场全民运动的参与者显然更具普遍性。而其影响力就更不用说了,这也就难怪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出现若干与春晚有关的消息被刻意披露,之后围绕事件当事人的新闻连绵不断,事件当事人则会在一段时间内当仁不让地占据娱乐版头条,再之后事件当事人会选择在适当的时候主动澄清自己与春晚的关系(多半是“没任何关系”)。尽管这一炒作流程不免俗套且毫无新意,但这招确是久用不爽的妙方。
    其实,不管是“爱春晚的”、“骂春晚的”还是“想沾春晚光的”,对于春晚的这份关注、这份情义确是难以遮掩的。
    笔者至今还记得儿时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看春晚的场景,从王景愚的《吃鸡》、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吃面条》,到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宋丹丹和黄宏的《超生游击队》……这些精彩的节目至今仍留存于记忆。想必提起春晚,每个人都会有着属于自己的恒久记忆,只是有的深刻,有的恍惚。而这份沉甸甸的“春晚情”也自然使得人们对春晚的期许会比其他节目高出许多。
    想来,一群穿着喜洋洋的孩子们注定会又唱又跳地拉开春晚大幕;宋祖英、彭丽媛注定会穿着盛大礼服高歌一曲“团圆颂”;戏曲联唱、魔术杂技、两岸四地联手奉献……这些早已成为春晚的规定动作,而正是这些规定动作使得春晚不可避免地使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以至于,看春晚吧,热闹是热闹,能记住的节目却一年比一年少,失望之情越发强烈;不看春晚吧,年三十还真不知道一家人还能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些什么,总不能看场景同样热闹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吧。
    不可否认,春晚所要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到成了负担,多到甭管您是多大牌的导演,但凡指导春晚都得提心吊胆。不管怎么说,今年的春晚还是得看,至少也得把它当成一年三十的背景音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