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需要辩证思考
    2010-07-2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国际能源机构(IEA)最新发布数据称,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跃居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IEA的这一说法,遭到了中国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的批驳,认为该数据缺乏准确性,与中国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出入较大。
  IEA如此发布有关中国能源消费的相关数据,存在两种可能:一是确为统计上的问题,由于缺乏对中国能源消费更翔实的了解而使得数据偏高;二是刻意为之,通过抬高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来进行施压,迫使中国在未来全球减排任务的分配中承担与自己地位不相符的超额责任与义务。
  无独有偶,《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报道中称,随着中国能源消费阶层的崛起,全球温室效应有增无减。无论国际社会采取何种措施来遏制全球变暖,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完全有可能使这些努力化为泡影。显然,这样的看法不单是一家美国媒体的认识,而是反映了不少西方舆论思维上的偏见。
  因此,围绕上述IEA的两种可能,若是前者,则有必要加强沟通,以使得关于中国能源消费的信息更为翔实准确;若为后者,我们自然需要据理力争,揭示出相关数据背后IEA的别有用心。尽管从趋势上来说,未来中国能源消费超越美国,不是不存在这种可能,但那种刻意混淆事实,将中国提前推到头号能源消费国“宝座”上的做法,却是必须抵制的。
  在“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全球性的流行词汇背景下,在节能减排已然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热点议题的背景下,中国的能源消费状况,也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这一点,本身并不值得奇怪。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经济体量大,而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人民改善生活的角度看,能源消费总量仍将不断攀升,且上升速度较为迅速,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只不过,在探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时,还必须看到,中国人均消费水平并不高,远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也必须看到,作为后发展的国家,中国有权利改善国民物质层面的福利。无论是相关国际机构,还是先发达的国家,若仅以一个总量数字来指责或要挟中国,都是不厚道、不人道的做法。
  当然,也要认识到的是,对于中国自身而言,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仍是一个艰巨的历史重任,且中国早已出现能源瓶颈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自1992年起能源消费总量超过能源生产总量,至今能源供应低于能源消费的趋势仍在延续,因此,论及中国的能源消费,值得思考之处亦有很多。从建设一个清洁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美好目标出发,我们过去在能源消费中出现的问题,也确实值得反思。总结起来,这其中的关键,还是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消费效率,以及大力倡导节约利用能源。
  众所周知,能源消费结构的低度化,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而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又与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密切相关。从近几年的数据看,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往往占到了七成以上,油、气消费显得不足,而新型能源,特别是清洁型能源的比重,更显过低。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非化石能源占中国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8.3%。这样的能源消费结构,给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多的压力。很明显,改善能源消费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努力优化消费结构,降低煤炭的消费比重,也要力争实现2020年前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非化石能源占中国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
  就能源效率而言,不论是单位产值能耗,还是能源系统的效率指标,与不少发达国家相比,均有不少的距离。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企业规模过小,等等,都是问题的症结。可以注意到,特别是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往往都会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同时,能源的浪费性使用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不论是从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中都可看出。有必要指出的是,鉴于目前全球的整体生态压力,就中国能源消费的现实而言,传统的美国式、高能耗的生活方式显然无法复制。也就是说,一方面,为提升生产、生活现代化水平,需要付出一定的能源与环境代价,另一方面,也要作出综合评判与平衡,创新能源消费的模式。否则,既会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口实,也不利于自身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关稿件
· 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量3/4来自中国 2009-07-21
· 5月广西综合能源消费量降幅回落 2009-07-06
·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4% 2008-11-04
· 公共机构有义务及时公布能源消费状况 2008-10-13
· BP:经济增长呼唤可持续能源消费 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