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光伏产业重在鼓励技术突破
    2009-04-10    作者:周民良    来源:新京报
    自财政部宣布对光伏产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后,有学者透露,江苏省正在就财政部支持加快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政策制定实施细则;这或许可以视为光伏新政“落地”的一个信号(据4月9日《中国证券报》)。
  受西方国家对光伏产业补贴下降、石油等大宗能源价格走低等因素的影响,国际上光伏产业的市场需求出现明显滑坡,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多晶硅的售价已由2008年高峰时期的每公斤500美元下跌至约100美元,国内光伏产业出现明显的经营困难,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相当一部分企业由赢转亏。
    有数据显示,近5年来,世界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速为35%,而我国的平均年增速为150%,但这样的高增长本身是以欧美对光伏产业的巨额补贴为基础支撑的。比如,德国立法规定,电力公司必须以数倍于通常电费的价格购买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各国都减少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而我国光伏产业过于以外需为支撑动力就难以为继,且不可避免存在泡沫成分。因而,在市场需求缩减的情况下,行业自身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但是,断言政府政策能够推动光伏产业的高速增长趋势却有点言之过早,不利于为市场形成合理的预期。
  例如,我国的光伏产业生产还缺乏足够的竞争能力。根据有关专家提供的数据,国际七大多晶硅生产商生产的多晶硅的平均成本不超过30美元/公斤,有些甚至低于25美元/公斤,但中国多晶硅生产商生产的多晶硅的总成本在60~70美元/公斤之间,成本远高于本行业巨头。
  并且,在补贴价格较高的情况下,考虑到纳税人的要求,补贴总量必然会受到控制,补贴规模就不会过大。目前,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下降,德国等欧洲国家强制性地削减对光伏产业的补贴以促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重视技术开发;日本等国家甚至停止对光伏产业补贴。这种情况下,过量补贴的机会成本较高,并且在存在风能、地热等其他清洁能源同时并存的情况下,过多财政补贴还有可能对其他可替代性的能源产品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这是政府在进行财政补贴时需要均衡考虑的。
  光伏产业只有到产品具体应用环节才会产生清洁能源的利用效果。而在光电池、多晶硅生产环节,却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如果这一行业在应用环节过多补贴而在生产环节维持过高的耗能,则其经济性与生态性效果可能不佳。
  因此,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应寄希望于技术环节的突破而不是在销售环节进行单纯的补贴与扶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