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保密制度坚冰开始融化
    2009-03-17    肖玉航    来源:上海证券报

  坚如磐石的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终于也开始松动了。

  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瑞士政府13日宣布,决定接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税收协定范本第26条有关提供税收行政协助的规定,从而根据其他国家“合理、具体”的要求逐案交换银行信息。此前,瑞士以维护银行保密制度为由一直拒绝采用经合组织税收协定范本标准。范本规定,银行信息需透明并可交换,即使没有任何刑事调查,也可获取税收所需银行信息;银行向外国税务部门的调查开放,外国税务部门索取有关银行存款和公司股票的信息需提出正式要求。
  想来,此次松动银行保密制度,是瑞士政府“丢卒保车”的策略,为的是避免被列入“避税天堂”黑名单。而从世界银行体系保密区域来看,瑞士银行此举对世界金融秩序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产生于1713年,已沿用了近3个世纪。75年前,瑞士银行保密法开始施行,这项严格保护客户隐私的法律,使瑞士银行得以吸收世界各地的巨额资产,也使瑞士成为世界上吸收离岸财富最多的国家。类似瑞士这种典型的国际避税港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见雏形。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这一制度在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英属维尔京群岛等43个国家和地区逐步繁荣壮大起来,形成被多国称谓的全球性“避税天堂”。
  国际上的银行金融保密或保护,总体上对国际金融市场、金融秩序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危害性明显。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助富人逃避纳税、不问来源配合冼钱、疯狂吸纳全球金融资产。由于保密制度严密,使得问题资金或贪赃枉法的官员往往会选择瑞士银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造成了世界银行的不公平竞争格局。统计显示,在全球避税“天堂”里,至今还沉睡着1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相当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50%的国际贸易活动通过避税地中转,后者对这些贸易完全开放。同时,国际避税地拥有4000家银行,占全球总数三分之二的对冲基金公司以及200万家“基地公司”(纳税人为躲避纳税而在低税或无税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公司)。
  针对上述问题,长久以来,美、德、法、英等国都因瑞士吸纳本国避税客户而对瑞士银行保密法提出过严厉批评,甚至呼吁把瑞士列入“不合作的避税天堂”黑名单,但一直难以找到切实有效对付办法。德国早在去年2月就已针对列支敦士登掀起“查账风暴”,查出流失税收10亿欧元。英国皇家税收和海关当局也已列出3万人的“黑名单”。在强迫国内银行申报其客户的离岸账户后,爱尔兰政府目前已收回了10亿欧元资金。这一措施能帮助政府追回大量资金,也正在被法国所效仿。而市场分析认为,美国如果出台一项关于禁止利用税收“天堂”避税的新法案,或许将从根本上动摇避税“天堂”的根基。此次瑞银保密制度的松动也是在很大层面为避免成“避税天堂”恶名,以至成为未来各国众矢之的无奈之举,但这一松动如能真正落实,那将大大有利于打击贪官洗钱、富人逃税和全球金融资产的合理流动。
  总体来看,在金融危机的艰难时刻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对洗钱、逃税和不公平吸纳金融资产的反对声中,瑞士坚持了如此之久的保密制度虽然不能立刻完全改变,但作为最为重要的代表性银行瑞银的态度出现松动,说明随着相关法律的出台或完善,加上世界主要国家的反对,或许会使这一情况有质的改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