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风险不可低估
    2008-09-17    谭浩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风险之一,养老保险负债累累;

   风险之二,城市建设形成的巨额负债;

   风险之三,改革留下的巨额债务;

   风险之四,企业利用外国政府或金融机构资金留下的负债;

   风险之五,改制“后遗症”带来的财政新风险。

   别看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也别被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大拆大建的轰轰烈烈所迷惑。对于很多地方来说,繁荣、热闹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财政风险。

   风险之一,养老保险负债累累。笔者不知道,有几个地方的养老保险是收支平衡的,能够具有抗风险能力的。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地方都是负债累累,包袱沉重。据报道,在9月9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有关学者提出的相关数据不能不令人担忧。养老保险巨额亏空带来的风险和矛盾,在经济景气时,或许还看不出来,还能被掩盖。但是,一旦经济不景气,大批工人失业,那么,矛盾就会立即暴露,风险就会立即爆发。按照目前地方财政“收光用光”、“寅吃卯粮”的管理思路和方法,能抵抗和化解养老保险巨额亏空可能带来的风险吗?
   风险之二,城市建设形成的巨额负债。大拆大建给城市环境、城市面貌、城市条件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对于绝大多数地区来说,并不具备进行如此规模的大拆大建。大拆大建的结果,使地方财政用完了今后几年,乃至十几年的财力。很多地方的财政都为城市建设背上了十分沉重的包袱,也埋下了巨大的风险。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就是一条宽敞的马路。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土地交易才能保证正常运行。一旦土地交易不畅,资金链断裂,这一风险将立刻爆发,地方财政根本无力化解。
   风险之三,改革留下的巨额债务。前几年,全国各地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多数国有企业都在这场改革中,转制成了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但是,为了这场改革,也为了政绩,政府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资产质量较好的企业,虽然应当卖个好价钱,但是,在改革中却被贱卖了,政府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对于资产质量不佳,甚至很差的企业,由于缺少改革成本,但为了完成改革任务,只能由政府买单、财政兜底。由于该收的没有能够收上来,该付的又必须付,结果,很多地方都因此形成了巨额负债,需要在今后慢慢化解。而从目前地方财政的实际情况看,根本就不具备化解这些债务的能力和条件。
   风险之四,企业利用外国政府或金融机构资金留下的负债。10年前,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也为了快出政绩,地方政府纷纷以政府担保的方式,为企业争取了巨额的外国政府借款、金融机构贷款。但是,由于这些资金来得太过容易,对企业来说也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结果,多数得到了这些资金的企业,都因经营不善、产品没有市场而关闭或陷入困境,无力偿还这些外国政府、金融机构的借款或贷款。但是,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钱可懒不掉。为了国家信誉,中央财政在代垫的同时,通过财政扣还的方式,直接从地方财政的返还资金中扣除了。因此让地方财政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隐藏了巨大的风险。
   风险之五,改制“后遗症”带来的财政新风险。前几年的改革虽然轰轰烈烈、大张旗鼓,但是,由于受错误政绩观的影响,只讲速度,不讲效果,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讲结果,不看过程。从表面看,政府“甩”掉了包袱。实际上,改“好”了的企业,老板们确实发了财,改不好,或没有改制成功的企业,却仍然躺在政府的怀抱之中。职工拿不到工资、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仍然需要政府来解决。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方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增加了巨额负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