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即将“崩盘”
    2008-06-24    作者:唐学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沙特吉达石油峰会是一次迷茫的会议,而追踪石油价格几十年的老手们大多承认,他们完全迷失了方向,他们不了解油价上涨的真实原因。整个吉达峰会都在争吵石油的高价到底是由产油国产能不够、中印劲爆的需求、期货投机势力,还是美元贬值所致。坦率地说,这一轮原油价格从2007年年初的1桶50美元上涨到现在135美元,很难用美元贬值和高强度的投机等因素来解释,因为我们可以用黄金期货来做一个衡量轴,黄金一直被认为货币崩溃时的最好替代品,它可以作为资金“逃离”美元形态的风向标,但是很显然,黄金的涨幅远远低于原油,这使得“逃离美元”并非是原油上涨的最基本的动力(当然,我们承认这也是个重要的因素)。

  很显然,供求关系是最重要的。如果剥离掉“本位主义”色彩,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需求对高油价是有很重要的推动的。因为以过去3年的需求来说,总量上美国是略有下降,而中印飙升得很猛。中国大约消费了新增石油部分的40%,中印合在一起达到了60%。实际上,油价的飙升幅度并不是总量需求决定的,而是边际增量需求决定的。而在供应方面,我们在去年末发表的《油价继续高走:早已发生的未来》一文中表达过“印尼效应”的重要性,即石油生产国改变了“坐吃山空”的石油地主模式(大量美元无所事事),将大量的石油美元投入到本国的基础建设中,而这一行为本身就是“耗油”的,这也使得最近几年全世界的石油增产量上升得非常小。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近日,中国上调了成品油价格,幅度大约是20%(折合基准价和终端零售价),这也使得国际原油价格短暂而强烈地下挫(下跌4美元),但随后又收复失地。这一价格反转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国际原油投机势力非常害怕中国的压制需求行为,但它们又继续“赌”中国不会压缩国内总需求来降低GDP增长,因为仅仅靠最近2次调价并不能限制中国对石油的需求规模,也不会降低50%的石油外部依存度。但如果中国央行采取加息以及对上游部门(石化、钢铁以及化工等产业)采取严厉的信贷控制,大规模地压制它们的产能扩张和“耗油”能力,那么情况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最近,央行行长周小川就表示,调高国内成品油价格会给CPI带来一定压力,这需要出台更加强硬的政策措施以抑制通膨。而印度央行也重申将不惜用减缓经济增长换取通胀控制(印度通胀已经高达11.05%)的决心,印度的“狠话”甚至让印度股市发生剧烈下跌。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紧缩性政策是对抗外部通胀输入的最佳手段,只要舍得牺牲一些经济增长率来换取。
  而在供应面上,虽然吉达会议的实质收获是沙特愿意每天增产20万桶,看似微小的成就,但是作为OPEC里面的“温和派”沙特和科威特能够很轻松地提高产能到1100万桶和250万桶,而抑制油价也符合“温和派”的利益。另外,我们也不应该高估地缘政治冲突的可能性(以色列对伊朗单方面动武)。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供应面的巨大改变正在形成中,伊拉克正在向41家外国石油公司赋予石油开采权合同,而41家中绝大部分都是英美的石油公司,而且他们的合同并非是中东地区盛行的“价量皆分成”(过于偏向产油国,跨国开采公司利益较小)模式,而是开采公司能够分得更多的利润。按照进度来看和目前的价格激励来看,将伊拉克恢复到过去的日产量250万桶也许只要半年时间,5年内可以将其产量拉高至每天450万桶。
  即使我们考虑到美联储会在乎5月份失业率达到5.5%而不愿意加息,但也并不代表美元将会大规模贬值,因为贬值的通道已经结束,这将弱化原油的“避风港”吸引力。现在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交叉式的衰退模式:美国次贷感染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压缩需求再反馈到西方世界,这种交叉式衰退将遏制世界性的总需求,并最终促使原油价格“打回原形”。我们认为,各方面的因素都不利于高油价的持续,也许,新的“崩塌”声将在不久清晰地被我们所听见。

  相关稿件
· CFTC敦促外国交易所加强监管原油交易 2008-06-19
· 曾俊华:香港欲发展原油期货市场 2008-06-17
· 高油价负面影响趋大 沙特拟日增产原油50万桶 2008-06-16
· 国际能源机构继续下调今年全球原油需求 2008-06-11
· 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宣布:将增加原油日产量 2008-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