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轻言降低农产品关税
    2008-05-30    作者:熊仁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农业也许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影响最大的部门,面对可能带来的农产品涨价压力,降低农产品关税和放开配额成了部分人眼中的灵丹妙药。这些观点认为,降低或暂停粮食的关税征收能够降低进口粮食的价格、扩大供给,并且言之凿凿地声称世界上一些国家现在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做法。
  对进口农产品征收保护性关税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世界贸易组织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一国的粮食安全,现在却反过来要取消这一关税来确保粮食供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流行观点的误解。
  首先需要弄清的是放弃保护性关税对于遏制粮价上涨是否有效。就目前的价格来看,国内大部分的农产品比国际市场便宜。但从趋势来看,国内农产品价格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生产恢复之后,已经进入了下跌区间,商务部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已经经历了7周下跌。而与此同时,国际粮价在高油价和松货币的背景下,步入长期高价的时代。
  比较国内外的价格和走势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进口缓解我国的粮食问题至少在现在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能够发挥作用,那也只能在我国的粮食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的基础上,现在来谈,未免过早
  其次,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达到了95%以上,经过了几个大丰收年之后我国的粮食库存水平已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多。种种迹象表明,在我国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因素中供需矛盾并不是主要因素。
  国际油价的上涨导致的处于原油下游产业的化肥、农药业的成本剧增,成本的压力必然转嫁到产品之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粮食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却并没有出现国际市场上那种暴涨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以人畜力为主的耕种方式和国家对燃料油的零售价格管制。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我国农民辛勤的劳动和国家补贴的资源价格承担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
  降低关税等政策的目的在于扩大粮食供给,在供给充裕的情况下,政策失灵时可以预见到的。既然供给不是来自于供求的压力,自然不能用供求的方法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农业的保护性关税是世界各国实行多年之后认为比较成功的农业关税政策,贸然的改变可能会造成相反的后果。放开关税和保护政策,将会使我国的农产品市场部分让渡于国际市场,而农产品价格也将与国际市场挂钩。一部分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力和土地资源将不得不退出这一行业。
  一部分市场永远被国外农产品占领的后果就是我们失去了独立供养本国居民和控制本国农产品价格的能力。举例来看,在此次农产品涨价过程中,我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最高,国内大豆消费需求近70%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际大豆价格几乎完全主导了国内大豆价格走势,去年进口大豆单价上涨了40%,国内食用油价格就应声上涨了大约30%,而同期的其他粮食作物却保持了相对的平稳。在农产品价格控制方面,失去部分市场就等于失去了全部的价格控制能力。
  不要妄谈某些国家降低关税、放松配额的政策,相信这都是无奈之举,是在供求矛盾无法解决之时的权宜之计,这是事实即成后的补救而非未雨绸缪的预防。中国现在还远没有到这个时候!

  相关稿件
· [文摘•部委信息+地震]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积极抗震救灾 2008-05-30
· 商务部:我国食用农产品价格继续呈下滑走势 2008-05-28
· 发展农产品期货需要制度创新 2008-05-27
· 农产品涨价并未惠及农民 2008-05-14
· 商务部数据:食用农产品价格连续五周回落 200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