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管制酝酿巨大风险
    2008-05-08    徐斌    来源:新京报

  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优越,这一点,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渐渐被我们所知晓并接受。但奇怪的是相当一部分人似乎认为,金融领域是个例外,国民经济神经中枢啦,对外开放引来洋鬼子进场剪羊毛啦……等等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因此外汇和资本管制一直严厉无比。最终结果就是金融系统低效导致社会福利净损耗,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潜在金融系统风险。
  近期英国《金融时报》一位敏锐的专栏作家注意到这一点,他撰文写道:温州商人陈旭在金融咨询师的建议下,于年初开始试水在美国投资,但投资的却都不是“美国”。“选择太多了,美国经济不好好像也没关系,几乎所有我知道的国家的货币、能源、股票、黄金都能找到相关的投资品。国内只有‘房’、‘股’、‘存’三个选项。”截至4月中旬,他的盈利已超过4%,同期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9.23%。陈旭切身感受到,他们拥有中国投资者没有的硬币另一面,可以通过国际化与熊市对战。最常见的渠道包括高度多样化的基金,和大投行无所不能联结的结构型债券等。
  毫无疑问,国内就没有这么多的选择,QDII是近年来才出生的品种,而且也是管制重重,国内其他资本管制措施更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只是到去年,中国外汇储备实在太多了,国家对于居民持有外汇额度才有所放开,之前都是强制性结汇措施。完整产权包括使用、享有收益和自由转让权,这个意义上,外汇和资本管制权就是限制了居民产权,这样,金融系统的决策权并不是分散到每个居民头上,而是集中在极少数官员身上。
  近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关系到万亿国民财富的汇率,被少数计划者所决定着。这些储备并非这些计划者的私产,同时汇率变动关系到宏观经济无数的变量,仅仅几个人如果做到算无遗策的话,那是不合逻辑的!这种决策系统一旦出错,其后果远非前进中的挫折那么简单。
  长期压低人民币汇率促进出口增长来拉动经济,本身就含有巨大的风险性。因为这是通过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补贴出口部门来获得暂时性繁荣,是剜肉补疮的做法,是变相信贷扩张下的虚幻繁荣。如果金融系统有足够弹性并且管制宽松的话,那么中国经济系统的问题会立即被人们所知晓并得以改正。然而金融管制持续如此长时间,因此造成中国经济自2001年以来积累的坏账一直被掩盖着。每一轮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对经济系统过去所积累的错误和坏账的一次大清盘,一旦来临,看似黑天鹅事件,实际理所当然,不过迟早而已。再不对这种资本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迟早要来,不过与市场无关,更与国际金融资本无关。

  相关稿件
· 魏本华:应以稳健方式实施资本管制自由化 2007-07-17
· 外管局:稳健实施资本管制自由化 200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