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稳定粮价艰巨性
    2008-05-05    丁声俊    来源:人民日报

    当前,我国粮价虽然只表现出温和上涨,但必须居安思危——
 
    2007年,我国粮食实现了23年以来的首次连续4年增产,总产量提高到10030亿斤。再加上这几年经过粮食改革,粮食流通体系已经基本健全,形成了国营、个体私营等到多种成分、多种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粮食流通体系。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充足,粮食供应充裕,粮食安全系数达到了30%以上,远高于世界粮农组织确定的17%—18%的安全线;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粮价只表现出温和上涨;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成为“世界粮食狂飙中的安定绿洲”。
    然而,“喜中有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当前,要冷静“三思”:
    一是从深层次思考扶持农业和粮食的长期性。
    迄今,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农民收入依然低下,农村面貌还相当落后。解决“三农”问题在长时期内都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中长期粮食产销变迁趋势看,我国有“五个不会变”:人口逐年增长不会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不会变;全国对粮食的需求量逐步增长不会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潮流不会变;以自力更生为主解决粮食问题的方针不会变。这些规律决定:全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整体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农业和粮食必须居安思危,采取扎实措施,有效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5亿吨总产量的基础上继续稳定持续提高。
    前不久,国务院决定,2008年再采取10项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这是着眼全局的治国理政之策,是富有远见、及时而必要的强农、兴粮之举。它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促进农业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是居安思危、依靠自己解决本国吃饭问题、确保国内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扎实行动。
    二是从当前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思考“两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通货膨胀的危险性依然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更加明显,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以及在民生领域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等都不可忽视,亟待解决。
    我国近年来价格调控表明:国民经济越发展,越需要继续加强农业和粮食的“双基础”地位;社会流通越活跃,越需要加强和规范市场秩序;市场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发展越快,越需要关注和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抑制通货膨胀,有力完成“两防”任务,避免价格大起大落,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还很重。
    三是从国际环境因素思考应对全球粮价飙涨的紧迫性。
    从长期看,世界经济还将保持增长的基本趋势。但是,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潜在的风险:世界经济发生波动或增长放缓的可能性加大,经济上不测因素增多;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发展前景需要拭目以待,对本国及一些经济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国际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价格仍居高不下,甚至可能继续上涨;“粮荒”蔓延到世界许多地区,不少国家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在国际贸易中,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贸易壁垒更加严厉。
    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的国际因素,我国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清醒,切实做好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局面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必须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这要求全国必须万众一心,上下拧成一股劲,抓紧农业和粮食生产不放松。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稿件
· 油价粮价可能引发全球性滞胀 2008-05-05
· 粮价上涨谁受益? 2008-05-05
· 联合国将成立特别工作组应对全球粮价飙涨 2008-04-30
· 粮价“稳定”蕴藏更大通胀危机 2008-04-29
· 国际粮价攀高 多方“出招”防止危机发生 200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