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重构中国就业路线图
    2008-02-27    作者:张立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新年过后,中国各地就业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处于低工资水平且流动性较强的工作岗位。通胀带来的生活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及各行业在通胀中的表现,左右着人们的就业选择,出现三个较为明显的趋势。
  首先一个趋势是,大型城市服务业遭遇招工困境,就业人员从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以北京为例,月工资2000元以下的服务业工作岗位缺员较为普遍。主要是因为在此轮通胀过程中,大型城市的生活成本相比二三线城市大幅提高,尤其是那些房价快速上涨的城市,带动房屋租赁价格、农产品价格更高的涨幅。而大部分中小服务业目前还不能承诺支付较高的工资增长,因此出现了员工短缺的现象。由于逐级生活成本和返乡成本降低,因此,如果大型城市不大幅提高工资水平,将不具有吸引力。这或许意味着,在高物价之后,服务业价格也将较快上涨,大型城市居民将承受更高的通胀率和生活成本。
  第二个趋势是,更多农民将由乡村流入城市。尽管此轮通胀起自农产品价格上涨,但除去大幅提高的种植成本以及中间商挤压利润,农民并未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获得足以吸引扩大农业生产的利润。相反,城市就业工资增加大大吸引了农民工更快的流向城市。
  中国的中小城市在此轮经济周期中得以急速扩展,市场扩大。在过去,大型城市与中小城市的收入差距较大,但目前全国性的公务员以及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普调,"吃财政"部门和垄断企业的工资水平快速提高。同时,中小城市通胀(尤其是地产和农产品)水平比大型城市低,(非农)制造业商品价格相对降低,从而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吸引农民从农村到城市,从大城市回流家乡中小城市就业。
  第三个趋势是,就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倾斜。在制造业聚集的珠三角地区,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招不到人。广州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最新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有70%的企业出现用工缺口。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月20日,粤企节后新用工需求仅满足51.6%,尚有46.4万个职位空缺,主要出现在那些不能大幅提高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在过去,中国包括汇率、税收等在内的政策都是鼓励制造业发展,尤其是外贸部门。而低估的汇率和长期的通缩,导致制造业虽然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但工资水平长期较低。支持出口的政策抑制了不可贸易的服务部门,而制造业低工资水平导致全社会消费能力降低,也阻碍了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工资水平提高。但当通胀来临后,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服务业发展和工资上涨,倒逼制造业工资水平不得不上涨,否则,就会面临"用工荒"。
  这些新趋势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问题,如在农业越来越不具有吸引力的情况下,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平稳供给。其次,高生活成本需要为大城市的中低收入居民提供更多的补贴,尤其是住房方面。其三,制造业在货币升值和通胀的压力下,可能出现大量倒闭,政府应该及时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应该放开对服务业的限制,加大公共服务品的供给。
  相关稿件
· 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通胀压力吗? 2008-02-27
· 高油价导致通胀急剧上升 中东各国苦甜自知 2008-02-26
· 用中医思维治疗中国通胀 2008-02-22
· 落实反通胀政策有赖于一定的施展空间 2008-02-22
· 反通胀或可尝试新视角 200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