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还是“市域经济”?
    2007-10-19    作者:卓勇良    来源:新民周刊

   观念总是落后于实际,即使是观念走在前列的学界也不例外。试看今日之长三角,已不再有唯以农耕为生的专业农民,也不复有阡陌纵横的广阔田野,更不再存在封闭狭隘的村落氏族社会,正在日益加速其整体的现代化和都市化过程,县域经济已嬗变为市域经济。
  长三角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长三角地区的农民收入结构中得到证实。2006年,在浙江省农民纯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18.8%,非农收入高达81.2%。长三角农民不再以务农为主,真是令人高兴的一个重大变化。
  长三角农村地区的空间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几年,长三角农村地区的道路密度一天天增加,城镇外围加快扩张,农居密度日益提高。如果在普通公路上穿行,则公路已马路化,屋厦相连,行人众多,百业繁忙。比较典型的如湖州与苏州之间,萧山经绍兴、上虞、余姚和慈溪之间,俨然是一个个带状城市。人口密度增加是空间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如1993年,绍兴县25个乡镇有8个乡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已高于1000人,最高的华舍镇1488人,其次安昌镇1453人,现在这些镇的人口密度已超过或接近2000人。欧美都市化地区的人口密度不过1000人左右,可见长三角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已达到了都市化分布状态。
  长三角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昔日封闭的村落,已成为大量接受外来投资的开放社会。大量人口外出经商打工,又有大量人口进入当地。社会利益层次分化丰富,代际之间的社会层次提升加快。教育、卫生水平大大提高,科学知识高度普及。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文化生活大大丰富。传统社会的特质正在加快蜕变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元素。
  十分明显,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与其他地区有着较大区别,是一个全地域整体推进的格局。这里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人口高度密集,二是存在着一个世界级的大都市上海,三是处于滨海地区。人口高度密集导致在一个较小空间内也能形成规模经济,产生强烈的收益递增,出现基数越大发展越快的状况;上海的存在则是具有了一个强大的区域发动机,而随着中心外围关系变迁,单核格局逐渐转变为多核格局,区域发展能力快速地以几何级数增加;处于滨海地区则使得这一区域处于开放前沿地带,扩大了要素来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便捷的、世界性的多重物流体系,进一步大大降低了整个区域的生产经营成本。
  所以即使在现代经济增长早期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长三角地区的农村地区就已经开始了非农化进程。这在费孝通先生的江村调查中,就可以看到深入的具体描述。而在茅盾、夏衍等的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那个时候甚至更早,长三角的农村地区,就已经深深卷入了全球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之中。社会学家和文学家在理解经济现象方面,并不比经济学家逊色。
  这样一个正在快速变迁的现代化发展区域,居然还用县域这样的传统概念描述,势必带来一系列混乱。首先是导致治理结构混乱。长三角地区的县市,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空间竞争实体,但在法律地位上,居然仍要受制于另一个同样也是竞争实体的所谓地级市的管辖,导致竞争秩序混乱。其次是导致治理方式混乱。还在采用传统农村的治理方式,缺少必要的区域自治,交易成本增加,违反科学发展观事件屡有发生。第三是导致空间格局混乱。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城市形态、农居形态、路网布局、空间结构,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在长三角地区,无论是被称之为县域还是被称之为设区市的地方,空间上是一体的,经济上是系统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致的,至少就最近十几年看,实际运行并不存在县域经济这样的独立的差别系统。试问,昆山市经济难道就真的与苏州市区经济具有本质区别吗?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