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来源
2015-06-10    作者:郑渝川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沃伦·巴菲特10岁那年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参观。这在一些励志故事中被解释为,这位投资界传奇人物目光远大。这是真的吗?有人辟谣称,巴菲特的父亲是美国国会议员,而在参观全程,高盛公司合伙人、当时最著名的投资人西德尼·温伯格负责讲解。莫非巴菲特的成就,全是因为身为富二代的原因?

    巴菲特的爷爷只是个开杂货店的店主,他的父亲曾在银行工作,但1929年大萧条之后就失业了,后来跟人合伙开了投资企业。巴菲特能跟父亲到纽交所参观,肯定是沾了光,但西德尼·温伯格接待的仍然是他的父亲——银行家接待客户,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只是在父子俩离开时,西德尼·温伯格顺口搭话问他喜欢什么股票。巴菲特的父亲是在两年后才当选为美国国会议员。

    巴菲特11岁开始投资股票,资金全部来自他卖汽水、花生、杂志的利润。如果说家庭出身对于巴菲特成为“股神”具有某种特殊助力,只能解释为他通过父亲的投资公司,较早而全面的了解了投资常识。父亲是巴菲特了解投资的第一任老师。但很快,股市本身教育了巴菲特。他购买的第一只股票,股价很快出现剧烈下挫,这让小巴菲特感到崩溃,因而在随后股价上升时赶紧抛出。随后,那只股票还在继续上升,巴菲特意识到他少赚了很多钱,就在于过度关注短期行情,没有耐心。

    到巴菲特高中毕业时,他打工挣到的钱已有9000美元。在读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后,他专程从奥马哈到纽约,成为格雷厄姆的弟子,并拿到了后者执教几十年来的第一个A+评分。格雷厄姆让巴菲特深入的了解了价值投资。再后来,巴菲特开始系统研究菲利普·费雪,学到了如何筛选好公司。而他挑选的合伙伙伴查理·芒格,则为他丰富了科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背景。

    格雷厄姆去世后,巴菲特成为其价值投资方法的代言人,但人们逐渐意识到,他对于华盛顿邮报(1973年)、大都会(1986年)、可口可乐(1988年)、IBM(2011)的投资,已经超出了格雷厄姆的理论所能解释的范围,这说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在发生“进化”,他已经可以灵活运用格雷厄姆和费雪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美国最为著名的巴菲特、芒格投资思想研究专家、美盛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所著的《巴菲特之道》,是投资界公认为最好的巴菲特投资哲学研究作品,去年推出进行了大幅修订的第三版。这本书最近被引进到我国内地出版。有别于市面上已有的各种巴菲特揭秘、研究图书,《巴菲特之道》依据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公司历年年报、投资对象历年年报、主流媒体对巴菲特的报道等堪称海量而枯燥的资料,分析得出了可供一般投资者借鉴掌握的理念和方法论。全书开篇也澄清了有关巴菲特家庭背景等流传已久的不实传言。

    书作者根据巴菲特过去的交易,梳理出四大类共12项投资准则:企业准则,企业是否简单易懂、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管理准则,管理层是否理性、对股东是否坦诚、能否抗拒惯性驱使;财务准则,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计算股东盈余、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每一美元留存利润要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市场准则,必须确定企业市场准则、设法以折扣价格买到。书作者指出,巴菲特的交易并非每一次都同时遵循了这12项准则,但总体上,他的交易方式和思路可以清晰反映出上述准则。书中第三章一一剖析了巴菲特的12项投资准则。第四章以巴菲特九个普通股投资案例,对投资准则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解析。

    12项准则中,投资者可能较难把握对“惯性驱使”的判断。惯性驱使实际上是人性(虚荣、攀比、模仿、冲动)心理导致的行为偏差,上市公司领导人总体上会趋于理性行事,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无法控制与同业甚至不同行业企业攀比各项重要业务指标的冲动,并高估自己的能力,由此造成从战略到具体业务行为上的偏差。

    《巴菲特之道》第五章则着眼于解析巴菲特投资组合管理中的投资数学。巴菲特对于优秀公司给予集中关注、集中投资,这可归于初次投资教训带给他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源于费雪理论的影响。书作者指出,费雪曾强调遇到重大机遇,就应作出重大投资,这也深深的影响了巴菲特。巴菲特较少公开谈及概率论等数论观点,但事实上他相当高超运用了数论。

    巴菲特曾说,“你不必成为一个火箭专家,投资并不是一个IQ160的人击败一个IQ130的人的游戏。相对于大脑的容量,保持头脑的清醒更为重要”。某种意义上讲,让巴菲特获得成功的最大依仗在于他的“大心脏”,他深谙投资心理,将个人理智与行为反应对投资的干扰效应压制到了最低。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动物,但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都证明,人们经常犯愚蠢的错误,做不符合逻辑的假设,包括过分自信、过度反应偏差、损失厌恶、短视、从众行为等。巴菲特确信自己的分析已足以让自己把握投资对象的价值成长,所以不去关心短期内的股价,这种态度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都与巴菲特同时期买入过可口可乐、IBM等公司的股票,却纷纷快速抛出(就像11岁时的巴菲特那样),最终收益就少得可怜。股市投机,当然来源于投机、赌博心理,但人们必须避免陷入常态化的短视,否则就会让投资被纯粹化为短期性的、短视的投机,根本无法获得较高收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宋河老子国学教育基金会助推全民读书热
· 与扎克伯格一起读书 年轻CEO的新年计划
· “不读书”与数字化时代的读书
· 叶华《画笔记:战争•人》读书会
· 扬•马特尔与总理的寂寞读书会
 
频道精选:
· 【思想】国企改革不能“为改而改” 2013-06-14
· 【读书】每个人都是被束缚的精灵 2015-03-25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中国先进制造紧盯三大风口:3D打印 大数据 机器人 2015-06-09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