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盾炼就创新国度
2015-06-05    作者:禾刀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作者:(以)顾克文 丹尼尔·罗雅区 (中)王辉耀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是一组极不对等的数据: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万,资源匮乏,长期被敌意国包围,但就是这个国家,“出了162位诺贝尔奖得主,占诺贝尔奖总数的20%;科技对GDP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每1万名雇员中有140位科技人员或工程师;平均每1884个以色列人中就有一人是创业者;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超过欧洲的总数。以色列吸引了20亿美元风险基金,人均风险投资额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

    “创新的国度”以色列一直是各路专家学者争相研究和各国积极效仿的对象。《以色列谷:科技之盾炼就创新的国度》最大的亮点或在于,在日常生活的综合分析中挖掘以色列无处不在的创新文化。的确,以色列的创新文化与国民幸福感密切关联,且“不以成败论英雄”,据联合国4月发布的《2015年全球幸福感指数报告》,以色列幸福指数世界排名力压美国(15名)位列第11。而这恰恰是许多迫切渴望学习以色列创新的国家画虎画皮难画骨的关键所在。

    以色列精神,不只是危机意识

    1948年建国后,以色列经历了五次中东战争。从犹太民族角度看,远的不谈,二战期间就饱受法西斯野蛮杀戮,在一些国家也曾长期遭受不公正对待。强烈的危机意识深深浸入每个以色列人的脑中。加之,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资源限制,也进一步刺激了以色列人的危机意识。不过,仅有强烈危机意识,并不必然成为创新沃土。古往今来,具有强烈危机意识的国家和民族比比皆是,但创新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决心,更离不开教育、科技、经济等多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以色列建国至今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8年到1973年,“利用廉价劳动力创建了为本国市场服务及生产进口替代型产品的工业”,经济实现高速发展,年均增长10%;第二阶段1973年至1985年,经济饱受战争和国际经济萎靡双重打压,增速急剧下滑,货币贬值严重;第三阶段是1985年后。以色列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创新的重要价值得到突出体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数十万前苏联犹太科学家、工程师移民的到来,使以色列在短时间内驶上创新快车道变得可能。

    来自全球各地的犹太移民,促成了以色列文化和学术等多方面的包容特性。对来自移民的文化差异,以色列的做法是尽可能尊重每一种特性,同时力所能及地提供一切可以发挥智力的条件。

    书中引用的一位以色列高管的看法就颇有见地。“以色列精神,就是即兴发挥。有时候即兴是负面的,有时是正面的。在这个高科技的世界,即兴是正面的”。创新,许多时候就是即兴的灵光乍现,“即兴发挥”保护的恰恰是转瞬即逝的“灵光”。也只有让每一道“灵光”均有机会散发出最为耀眼的光芒,创新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并成为大众所趋。倘过于强调对错,预设前提,看似高度重视,实则极易将一些创新的“灵光”扼杀于摇篮之中。

    也就是说,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充其量只是反映以色列的历史与现状。而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则应取决于能否凝聚各方力量并破浪前行。“即兴发挥”其实就是尊重每一种特性,任由各种思想火花信意绽放。当一切皆有可能,创新种子才可能得到最好的呵护,才可能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

    求解激励智力的最大公约数

    让创新成为全社会极具公信力的价值观,以色列的做法是从小抓起、从教育做起。这两点表面看算不上什么特别,但他们在细节上下的工夫了得。

    “犹太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成功,哪怕最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想象出来的成功,都感到无比极端的骄傲”。对犹太母亲的这一做法,相信许多国人并不为奇。但国人最易忽视的是,在激励孩子时,往往言不由衷地夹杂着功利思维。而当功利成为育儿指标时,孩子的天性就极易被望子成龙者不切实际的期望所扭曲,直至压倒。

    谈及我国的教育,多数人都会摇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阉割,学生被改造成一台台擅长应付考试的冰冷机器。以色列在教育上的一些做法,或许会令国人感到匪夷所思。

    以色列对教育相当重视,其投入占GDP的8%,而中国近年来最高的2012年也仅刚突破4%。中国高校论文产量早就冠绝全球,但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以色列的学术文章在国际领先杂志上出版、发表、引用率仅次于瑞士与瑞典,居全球第三。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以色列学术文章的独创价值。但是,创新并不是以色列教育体系中先入为主的教育理念,他们只不过把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付诸实际行动。“以色列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公民可以在任何年龄学习知识,没有划分任何年龄界限。因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开设了特殊课程,学生只要在智力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能被录取,就算他们连高中都没有毕业”。区分教育内容的,是智力而非年龄,这在以色列司空见惯。

    在具体教育模式上,“以色列采取开放式教育,教学以启发为主,重视提问和交流,衡量学生成绩的优劣不看其能否按标准答案回答,而是要看提问者能否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是一种让人增长智慧的学习方法,整个教育体系强调启发学生的先天智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开启智力,是以色列教育最为看重的内容。创造智力激励的最大公约数,必定是相当繁杂的过程,所以,要培育创新意识,也绝无标准答案可寻。以色列教育对国民开启智力的矢志追求,值得我们深思。

    快乐,是创新的源头活水

    以色列的年轻人大都服过兵役。曾有著作强调以色列的兵役制度,认为这是以色列员工性格坚韧和企业执行力突出的根本原因。军事经历确有助于员工吃苦耐劳性格的培养,但对以色列人而言,当兵的最大历练上懂得合作。以色列人认为,军人讲究的是交流协作,唯此才可能形成无往而不胜的拳头。

    也正因为国家小人口少,所以以色列人就须打破更多条条框框,实现交流的最大化,以实现智力资源的共享。“以色列社会的等级观念十分淡漠,如果将中国等级观念算作99,那么以色列就是0到3,甚至比美国还要平等”。这种平等不单指政治方面,而包括社会各种秩序。这也意味,以色列人际交流门槛低,不论才高八斗的专家学者,还是毛头小伙,知识总是处于核心地位。

    从世界各地高科技“谷”的发展规律来看,其成长过程,往往就是大学、教授、企业、基础设施和投资者扎堆,在集群化社区中实现有效沟通的过程。“美国硅谷的例子说明了只要推动交流和创新,大型谷的生命力是很持久的,而且在危机时期能呈现新的生命周期”。绝大多数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的结果,而是交流后的聚合反应,就像今天我们所说的“互联网+”。当多种不同学识、学科或思维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时,充分交流往往会令知识产生意外的“化学反应”,这便有了创新。

    交流说起来简单,但交流如果不能带来快乐,意味着交流的不彻底甚至是伪交流,创新自然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一层面讲,以色列人的交流本身就会生产快乐,这也是为什么本书作者会认为,“一个谷应当是个令人愉悦和满意的地方”的原因之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宋河老子国学教育基金会助推全民读书热
· 与扎克伯格一起读书 年轻CEO的新年计划
· “不读书”与数字化时代的读书
· 叶华《画笔记:战争•人》读书会
· 扬•马特尔与总理的寂寞读书会
 
频道精选:
· 【思想】推出大额存单是利率市场化重要一步 2013-06-14
· 【读书】“简化”助推,为政一道 2015-06-03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生命大如天:“东方之星”搜救生死时速 2015-06-04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