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地球之树常青
读李长久新书《地球之殇》
2015-03-06    作者:陆伍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当一部直击雾霾现实的调查纪录片借助新媒体快速传播,形成热议话题的时候,人们似乎短暂地忘记了大气污染以外的更多环境忧虑。其实,雾霾不过是地球反馈给人类诸多“不适”中最触手可及的表象之一,人类施加给地球的风险正与日俱增。新华社高级编辑李长久先生新书《地球之殇》以更开阔的视野,从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角度,上天入地下海,全方位评述了人类对地球过度“索取”带来的灾难和面临的抉择,“希望科学家们深入探索保护地球之道,希望各国有效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希望广大读者爱护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
  《地球之殇》是一部文集,汇聚了作者一段时期以来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作为国际问题专家,作者涉猎甚广,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经济学背景,使《地球之殇》展现出大气磅礴的立意,一支笔打通各个学科的边界,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将数据的客观说服力与现实的丰满描述结合,烘托出这本大书的主题——地球已经千疮百孔,但只要科学利用和保护,未来仍然充满生机。
  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概念。随着全球人口急剧增加,越来越多政治家、科学家和国家开始探究,“地球村”最终能容纳多少人口?地球资源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当地球村“满员”,地球资源耗尽,人类的出路又在哪里?探讨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是探究人类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我们关心迅速恶化的大气和海洋,关注濒临枯竭的矿藏和淡水,担忧地球上现存动植物多样性面临的种种困境,实际上也是关心、关注和担忧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长久先生这本《地球之殇》,写的乃是人类之过、人类之惑和人类之悟。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强大,人类变得“无所不能”。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却变得越来越贫瘠、污浊,由气候、水文、地质等构成的地球环境在人类不加节制地索取下急遽恶化。而且,为了争夺资源,人与人、国与国、族群与族群之间时常剑拔弩张,一场场血腥战争,一出出人间悲剧不断上演……《地球之殇》不仅描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更有对这种不和谐关系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深深忧虑,进而对人类现有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和理性思考。
  《地球之殇》以层层推进的结构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展开富有逻辑的阐述和思辨。作者的文字首先指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全面梳理了土地、森林、草地和湿地的状况,用详实的数据勾勒出一幅因过度开发而日渐苍凉的现实画面。环境平衡的打破,带来水荒和沙漠化的蔓延,人类透支自然付出的代价愈来愈大。行文至此,作者的思考不由自主地穿过表层进入更深刻的领域,比如“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开发转基因技术 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时,《地球之殇》开始显露出有别于一般环境科普读物的学者气质。作者理性地表现出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态度和宽容,书中引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开发专家的估计,“从1996年到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节约了近4.73亿公斤的农药,减少了231亿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停驶1000万辆车,没有转基因作物,全球还将需要1.087亿公顷的耕地才能收获同样的农作物产量。”进而引述,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是满足全球越来越多人口粮食需求的唯一途径,而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这种符合逻辑的跨学科跳跃,体现着作者积累的丰厚,增加了《地球之殇》内涵的厚度和深度。
  化石能源是地球留给人类最珍贵馈赠,同时又是现存诸多环境问题的重大拖累。如何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开发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资源,是当今世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地球之殇》并没有一味指责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负面效应,而是选择一个制高点对之进行了客观而有见地的评价。在雾霾的形成中,煤似乎已被“定罪”,但书中以大量数据资料为基础,为煤资源做了审慎的“开脱”。作者引用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玛丽亚·范德胡芬的预测,“经济增长将继续推高煤炭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所占的份额。‘如果当前的政策不变,煤炭将在10年内超过石油。’”而且,“全球煤资源仍很丰富,在较长时期内煤仍将是重要能源之一。”只要有效开发和科学利用,储量丰富的“黑金”仍会为人类生活服务。应该说,《地球之殇》对能源问题的阐述是全书颇具战略意识的部分,“美国继续为石油而战”、“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与中国政策”、“稀土的价值与争夺”等篇章无不透出作者综合分析把握国际态势的能力和在国际问题上的扎实观点。这也是《地球之殇》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把地球的希望托付给了海洋。目前,海洋石油探明储量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0%-70%,海洋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34%;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能是常规石油和天然气的最佳替代能源;海底蕴藏着金、银、稀土等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其他矿藏资源;海洋还生活或生长着数以万计种的动物和植物……作者告诫,国家间的竞争正从陆地向海洋延伸,人类要用和平之手共同开发维护好这片富足的家园。
  《地球之殇》不是一首挽歌,而是一曲唤醒人类家园意识的咏叹调。珍惜生态以保障人类生存环境,创新能源以减缓温室效应蔓延,和平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为地球赢得新的宝藏……作者从一个个不同视角,描画出一幅人类永续利用资源,地球之树长青的“路线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与扎克伯格一起读书 年轻CEO的新年计划
· “不读书”与数字化时代的读书
· 叶华《画笔记:战争•人》读书会
· 扬•马特尔与总理的寂寞读书会
· 读书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频道精选:
· 【思想】重建“环保公信”时不我待 2013-06-14
· 【读书】马云2015开年"双响炮"背后的深长意味 2015-02-26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汇丰“逃税门”引发全球稽查风暴 2015-03-06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