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之外是见识
评李善友《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
2015-01-28    作者:胡艳丽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作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兼职教授,站上讲台就“进入状态”的李善友颇谙授课之道,讲座中,他锦言妙语层出,将国内外经典案例穿插其中,让听者一不留神就着了“道”,沿着他的思路一路狂奔。李善友在其新作《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中,依然延续了讲课风格,文章生动、有趣、观点鲜明。

  李善友开篇即说“边界之内是知识,边界之外是见识”,暗示读者此乃一本讲边界之外“见识”的书。他所要超越的是传统“工商管理”的边界,要探寻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者见识,要颠覆的是传统大企业的思维模式、盈利模式。

  作者倾向于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领先行业的技术水平、雄厚的资金实力、设计周密的发展战略,皆不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相反,拥有化繁为简颠覆逆袭的思维方式、能够随市场的朝向应时而动的行动力等“软”条件比“硬指标”更具竞争力。如果说在工商管理时代,企业之间打的是持久战、耐力战、实力战,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则转变成机动战、灵活战、策略战。作者更赞赏那些勇于更换“操作系统”的颠覆式创新者,称他们比与同行拼成本、拼技术的竞争勇士拥有更多胜率。

  回顾计算机的发展路径,从大型机、小型机,再至后来的PC机、笔记本电脑,及至当今的移动终端,走出了一轮先“降维”再创新的迂回发展之路。每一轮后者对前者的逆袭都是由大道至简开始,在创新的起点,新企业没有对原有产品升级,而是大刀阔斧地对前者的功能、体积简化,去除不必要的东西,同时也实现了成本、使用门槛的双下降。随着科技进步,这些产品逐渐由粗糙到精致,功能实现了新一轮的拓展丰富,跨行业、跨区域进行功能融合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创新的常态。比如数码相机对传统相机的颠覆、微信对短信的打劫、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形成的竞争合作等等。

  在作者看来,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窘境,它们经过长足发展,科技进步超越了市场需求,但难以改变的是以科技为驱动、以产品毛利率为导向的经验“魔咒”,它们在既有领域里形成发展惯性,很难再俯下身去进行颠覆式创新。假如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增长的需求与企业科技进步的需求同步,这种发展模式或许可以永续,然而,当科技在超越拐点,开始呈指数化增长,脱离消费者需求的时候,过盛的科技已然造成产品的功能浪费。大公司的窘境就是小公司的机遇,巧妙利用自身弱势,从小蚂蚁成长为大象并非没有机会。
  作者用“归纳法”在既有的案例中敏锐地发现了规律,用“演绎法”合理推导出“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递减”,同时也为小企业提供了生存、成长之道。笔者对作者的大部分观点持赞赏态度,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创新规律都有适用范围,正在拓展蓝海领域的成长型企业,并不适用书中的定律。

  《颠覆式创新》对某些企业的具体推敲笔者存有一些疑义,比如关于华为的论述。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技术成长始终是华为的立企之本,没有迹象表明华为的技术成长已经超越客户的需求升级。同时,也不能因在市场培育中,市场外显的销售额保持平稳就断定市场已经达到成熟的顶峰。即使作者言中了“电信运营商市场就像阳光下的冰激凌,正在快速融化中”,也并不代表华为的综合解决方案会无用武之地,市场缺持续增长潜能。相反,伴随大数据的发展,全球对移动通信、数据传输、处理设备的使用需求将出现新一轮井喷,此时,华为的科技发展速度与全球用户需求提升速度、大数据爆发速度仍需要进行一场拉力赛。在目力可及处,华为现有主营业务仍有较大升级拓展空间。身为高科技领域领军企业,华为生产的设备不同于一般大众快消品,所以,用消费一般电子产品的思维衡量其目前发展模式,极易陷入另一种“思维陷阱”,创新公式并非万用。

  近期,一批管理类书籍唱衰源自工业时代的精细化、流程化管理,认为基于市场可预测、可衡量基础上的一切管理理论已经过时,由此引出本书中“科学管理的窘境”结论。笔者以为,这仍是一个误区。所谓的市场不可预测,皆因人们没有掌握有效的预测手段,大数据的众多潜能尚未被有效挖掘,属坐拥宝库而不知开启之术。此时,市场对企业管理者提出的要求是更精准快捷的预测以及更高效灵活的决策。大数据时代,再谈企业领导者“听不到前线的炮火”、感知不到市场的变化,不能实施效能化管理,是浪费了现代科技之利,没有将“工具”的能量发挥到极致。这样的管理者确实有许多功课需要恶补,思维也需更换一套“操作系统”。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当下更不应该放弃精细化、流程化的科学管理,要基于大数据提供的丰富信息,借技术之利,洞悉市场风向,优化调整企业内部流程,打通企业内外信息循环,建立起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更加科学有序的管理模式。

  管理是一门持续改进的艺术,“科学管理”的内涵也应因时代而变,需要的是修正而不是颠覆。

  移动互联网时代刚刚开启风起云涌大门,此时谈任何经验、法则都显为时过早,未经沉淀的思想见识难免有漏洞、短板,需要人们在未来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去发展、修正、完善。互联网时代管理、创新的“经典”注定不可能产生于这个时代,现在任何观点的纷争与碰撞,都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人们在思考、行动,始终在路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不读书”与数字化时代的读书
· 叶华《画笔记:战争•人》读书会
· 扬•马特尔与总理的寂寞读书会
· 读书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夜半读书:追寻片刻安宁
 
频道精选:
· 【思想】无法自证清白的彩票惟有异体监督 2013-06-14
· 【读书】全球金融资本主义兴起、危机和救赎 2015-01-04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一任领导一套政策 PPP合同“签完随时改” 2015-01-28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