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客观了解中国和世界金融问题
2014-12-01    作者:王健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非常高兴向大家推荐刘海影先生的新书。和刘海影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2012年初,我到北京参加第一财经研究院组织的一个座谈会。当时美联储刚刚执行了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新兴市场的各种强烈不满。我在那次座谈会上也成为众人炮轰的对象。大家纷纷指责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是美国向其他国家转移国内的房地产危机,通过滥发钞票把通胀和金融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我反复解释了量化宽松政策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并强调美联储的目的是为刺激美国经济尽快复苏,并非转嫁危机,而中国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更主要由国内政策造成。但在量化宽松政策之后,中国正好经历了高通胀和房地产泡沫的疯狂膨胀,这种相关性让很多人固执地认为中国2010年之后的通胀和房地产泡沫就是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

  而刘海影先生并没有根据经济现象表面的相关性匆忙下结论,而是用翔实的数据和一致的逻辑性强调,中国的通胀和房地产泡沫问题并非主要由量化宽松等外部原因造成,而是国内4万亿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造成,为我的观点提供了很多数据支持。刘海影先生这种强调利用数据和经济模型考虑问题的态度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随后我们又在北京和上海的各种会议上有过多次接触,虽然我们有时对经济问题的判断也会有所分歧,但双方都能把彼此间的讨论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和现实数据的基础之上,因此每次的交流都非常愉快。

  阅读完本书,我感觉这是刘海影先生对过去两年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体现了他以数据和经济学理论思考的习惯,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书中对两个问题的分析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关于中国经济的落伍和最近30年的经济发展奇迹。二是对中国过去几年堆积起来的巨大债务和影子银行,以及它们可能造成的金融风险的分析。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强调,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和历史。中国在经济上也一直是傲视全球的世界强国,直到最近一两百年才逐渐落后并曾经被各国列强欺压。然而刘海影用详尽的数据证实,事实并非如此。自古以来,中国经济的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产量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高,可以说是大而不强,强而不富。这个结果虽然听起来让人丧气,但也是让人惊醒、发人深思的一剂良药。

  大而不强,强而不富,富而不能安居乐业这种现象,直到现在也是困扰中国经济的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并且在不远的将来也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中国的人均GDP排名仍然很低,排在世界上90名左右。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作为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我可以深切体会到这种变化,并深深感到骄傲,但中国最近的一些盲目乐观情绪也让我非常忧虑。有人宣扬中国经济很特殊,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不少人开始怀疑市场经济,重新提倡政府干预经济,走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刘海影不仅分析了中国经济在过去几百年这个大背景下为何落后,还聚焦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奇迹,用已知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指出了这种发展模式造成的扭曲和隐患。通过长短结合,刘海影为观察和理解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方位视角。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经济在追赶世界强国的进程中可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九十”的程度。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尊重已知的经济规律,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地前进。相信阅读本书会让大家对中国经济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本书对过去几年政府债务急剧扩张的分析也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各国经济哀鸿遍野。中国及时推出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应对危机。虽然4万亿当时稳定了中国经济,但也造成了长期负面效果。当时地方政府抓住4万亿扩张政策的机会,利用地方债务平台融资,通过房地产和基础建设投资拉动本地GDP增长。信贷在短期内的迅速扩张造成了中国随后的高通胀和房地产泡沫,迫使政府不得不急刹车,收紧信贷规模。但由于房地产和基础投资属于长期投资,除非允许大规模破产,杠杆不可能短期内降下来。在正常信贷渠道被收紧,但维持长期投资的资金需求依然高涨的背景下,信托、理财和银行间业务等影子银行系统迅速膨胀,加大了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现在回头再看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高通胀、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和影子银行等一系列问题,显然它们主要是由国内政策失误,而非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这些情况完全印证了2012年我和刘海影初次见面时,我们在座谈会上表达的观点。

  全书语言流畅,分析深入浅出,观点立足于逻辑框架和数据支持,读来非常有启发性。强烈推荐本书给金融市场从业人员、政府和研究机构的经济管理和研究人员、财经媒体人以及对经济及金融感兴趣的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和老师。

(美联储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兼政策顾问)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不读书”与数字化时代的读书
· 叶华《画笔记:战争•人》读书会
· 扬•马特尔与总理的寂寞读书会
· 读书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夜半读书:追寻片刻安宁
 
频道精选:
· 【思想】千亿资金弃楼市进股市折射啥? 2013-06-14
· 【读书】皮凯蒂:财富分配不均是世界性问题 2014-12-03
· 【财智】降息利好股债双市 跨年度行情可期 2014-11-28
· 【深度】长江管理体制改革改成了“烂尾工程” 2014-12-04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