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让人人都成为受害者
2014-09-02    作者:郑渝川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身份界定和认同来源于身份区分,不可避免就要引入标签,或年龄标签,或性别标签,或民族、种族、信仰等标签,或身体健康状态标签,甚至财富拥有水平等标签。身份、标签本来都是中性的,社会多元化程度越高,身份维度越多,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拥有不同身份标签(儿子、父亲、选民、雇员、志愿者、消费者、网民等)。

    但部分身份标签却带来了歧视性的界定,或者说赋予原本中性的身份标签以额外含义。比如在美国,黑人、拉丁族裔公民通常被认为不如亚裔勤奋,女性的创新水平低于男性。而在我国,只要一提起城管、医药企业推销经理、公关企业职员,很多人很难不立即触发某些方面根深蒂固的印象联想。

    刻板印象是危险的。正如本文开篇就谈到的,每个人都拥有不同身份标签,因为某种身份标签就将之划为某类人,要求其中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甚至是少数人、个别人)的行为负责,或者认定这类人中的所有成员都具备某个、某些成员的问题、缺陷,自然是不公允的。也正因为身份标签的维度足够之多,因而方方面面的刻板印象汇集起来,必然会让每个人都成为不同情况下的刻板印象受害者。

    社会心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克劳德M.斯蒂尔曾任密歇根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教授及心理系主任,在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聚焦刻板印象威胁。斯蒂尔在其所著的《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这样看自己?》中指出,刻板印象会让人感到压力,以及实际背负却很难觉察的隐性压力,造成多重恶果: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胡思乱想等思维反应,并很可能因此引发并积累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本书首先叙述了斯蒂尔本人对刻板印象威胁问题产生兴趣,以及相关学术研究与调查的起步阶段过程。1980年代,斯蒂尔刚刚加入密歇根大学任教,发现黑人学生在学业上遇到很大困难,但原因却不是因为黑人学生缺乏学术能力或缺乏学术积极性,而是来源于包括黑人学生在内的几乎所有学生和教师的一种所谓“共识”(共同的刻板印象):黑人学术水平低于白人、亚裔。即便升入大学的学生中,黑人学生的入学成绩远远高于某些白人学生,但仍不足以改变前述刻板印象。

    校园内类似的刻板印象是,女生学业、学术水平低于男生(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就曾因为此刻板印象言论而招致众怒,最终被迫离职),甚至有许多专家声称女生对文学感兴趣、男生更擅长数学,为刻板印象言论提供合理化论证。

    斯蒂尔在转任斯坦福大学教职后继续了自己的研究。经实验研究证明,如果感觉到刻板印象形成污名效应压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测验水平会显著降低,而消除了这种压力,黑人学生测验平均成绩就会与白人拉平。同样,如果消除了白人、亚裔学生“运动天赋赶不上黑人”的刻板印象,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也会提高。

    刻板印象威胁如此惊人,因而也就催发出不在少数的“身份权变”现象,即在某些身份维度方面,刻意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以更容易受到刻板印象共识接纳的身份出现。但这种努力很难长期奏效。另有部分人选择对抗偏见,相信凭借更多的勤奋努力可以扭转外界的刻板印象。斯蒂尔借助实验和大量的案例数据指出,孤独奋斗的结果往往招致恶性循环,奋斗者不得不长期背负着过大压力(很可能因此崩溃)。并且,即便奋斗者取得了个体成功,也将仍然难以融入周边环境,周边的人会将前者定义为一个特例,与其所属的群体(身份)割裂开来。

    这也因此引出了应对和改变刻板印象威胁的结论:要改变与特定社会身份有关的行为及其结果,不要把焦点放在这种身份的内在运转机制上,而应聚焦改变身份的权变事件。举例来说,刻板印象的强与弱,往往与线索中的数量特征有关,如果足以证伪刻板印象的个例超过了某个权变值,就有助于推翻这种刻板印象。美国高校中,亚裔学生也曾受到长期歧视,直到二战后来自印度、日本、中国、韩国的亚洲学生在美国高校、科研机构、硅谷企业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才真正破除了过去的刻板认识。

(作者授权,经济参考网独家刊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读书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夜半读书:追寻片刻安宁
· 读书是读一颗高拔灵魂的思考
· 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
· 我们读书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频道精选:
· 【思想】预算法构筑地方债风险“防护网” 2013-06-14
· 【读书】走近YC,走近硅谷明日之星 2014-09-01
· 【财智】沪指八月完美收官 月线四连阳孕育红九月 2014-09-01
· 【深度】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异化为“融资骗贷” 2014-09-01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