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耶鲁大学和中国的缘分,最早可从1835年说起。这一年,耶鲁大学神学院和医学院毕业生彼得·帕克来到中国广州,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西式医院:广州眼科医院。孙中山曾在该院当过实习生,也正因为此,这所医院后来更名为今天的人们熟悉的中山医院。彼得·帕克创建广州眼科医院的私人记录文物,目前仍在耶鲁大学医学图书馆中珍藏。
另一位耶鲁大学毕业生塞缪尔·鲁宾·布朗稍晚来到中国,在澳门参与创办了马礼逊学校。1846年,布朗一家返回美国,随行带回了三名就读于马礼逊学校的中国学生,其中一位就是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毕业生容闳。容闳毕业后回到祖国,力促清朝政府派出留美幼童班。
留美幼童班没有按照最初预定的计划执行15年,而是被清政府强制终止,但中国公民赴海外留学的潮流已经开启。越往后,加入到留学行列中的青年、学童家庭层次越高,标志着中国社会接纳世界的程度在加深。尽管留学幼童班存在遗憾,但这批到美国耶鲁大学就读的中国孩子还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赢得了美国社会的尊重,他们中的最杰出代表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耶鲁毕业生素有善办教育的优良传统。该校毕业生在美国创办或担任过首任校长的高校就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佐治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耶鲁大学助理校务卿、东亚事务主任王芳在其所著的《耶鲁中国缘:跨越三个世纪的耶鲁大学与中国关系史(1850-2013)》一书中,也满怀自豪的指出,清华大学前五任校长中,除第四任,其他四位全部毕业或就读于耶鲁大学;北京大学前校长马寅初在耶鲁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复旦大学创办人李登辉、天津大学(前北洋大学)创办人蔡绍基也是耶鲁毕业生。
《耶鲁中国缘:跨越三个世纪的耶鲁大学与中国关系史(1850-2013)》这本书详细列举并评述了影响中国和世界的耶鲁大学中国校友和学者,以及在中美关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美国校友,通过对这些校友人生经历、学术成果或政治生涯等的评述,提炼得出耶鲁大学作为美国最优秀高校,在培育学生开阔视野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书中提到,耶鲁毕业生晏阳初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平民教育和消除贫困,与耶鲁大学向学生灌输优先选择社会贡献、服务大众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密不可分。1974年被派往北京担任美国第一任驻北京联络处主任、1988-1992年担任美国总统的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正出自耶鲁大学,是近几十年来在任期间对华最为友好的美国总统。
这本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书作者本人是耶鲁大学高级官员,在写作此书中查阅了耶鲁大学多方面的图书资料、档案材料和信息数据,具有其他图书所不具备的权威性。书中叙述了新时期耶鲁大学恢复和强化的中国关系的具体情况,包括该校不断扩大中国留学生招生,以及耶鲁大学学生代表、专家代表、学校负责人历年来访华交流的情况,还介绍了在美国政界、学界,就中国问题讨论而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的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中心、耶鲁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中国研讨班。
这本书也拿出了较多篇幅,来为读者解读耶鲁大学校徽、吉祥物、建筑、院系设置,这些内容相信会受到中国高校同行、有留美意愿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耶鲁大学助理校务卿王芳在书中也坦率的向读者介绍了,在世界范围内名气甚至不比耶鲁大学低的“骷髅会”。“骷髅会”是耶鲁大学学生社团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但该校的许多学生社团都获得了“骷髅会”一样的自治地位,校方从来不干预社团活动。王芳指出,有关“骷髅会”的“阴谋论”传言,实际上就是该校另一家学生社团所办的花边小报鼓捣出来的,目前尚无可靠依据以证明其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