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往往带有不尽准确的成分。不实细节在所难免,亲历者、旁观者、记述者的偏见、记忆偏差都会导致这一点;很多时候,偏见和记忆偏差甚至可能造成某段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获得准确版本。当然,这些尚不足以扭转历史叙述的性质和过程概况,尽管已经足够令人遗憾。
还有一种偏差,叫做捏造。19世纪以来,全球各地都曾兴起过民族主义(种族、宗族优越论)神话,这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军的头领起事、叛将篡权时捏造高贵血统的手法是一致的,旨在通过捏造神话来赋予民族(种族、宗族)或头领、叛将在某种程度上的合法性。这种捏造最终都带来了不一样的历史后果,但捏造的信息本身不应当混同于乃至于替代历史真实。
历史教科书上曾确凿的记述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英勇的阿芙乐尔号水兵和赤卫队不顾敌人的机枪扫射,突入冬宫大门,与盘踞在里边的士官生发生激烈枪战。这种记述获得了电影《列宁在十月》的佐证,也内化为了整整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问题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十月革命前夕就丧失了战斗力,躺在圣彼得堡造船厂接受大修,当晚确实发了一炮,却只是为了通知发起行动的布尔什维克党。次日,整个圣彼得堡都在议论布尔什维克党居然用大炮轰击价值连城的俄罗斯历史瑰宝冬宫,阿芙乐尔号官兵随即发表公告书,坚决否认轰击冬宫指责,而列宁后来也明确表述,十月革命就是场很成功的不流血的革命。
从“不流血”的历史到“流血”的历史记述和记忆,要归结于列宁之后掌控苏联权柄的斯大林。斯大林直接干预了《列宁在十月》的拍摄,强迫剧组人员加入了历史上并不存在的攻占冬宫血战,并进一步夸大了斯大林本人在十月革命中的地位。
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传媒研究专家金维一最近几年走访了除南斯拉夫外的所有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和柬埔寨。金维一将这些走访中写下的文字,汇编为《带着偏见上路》一书。全书共涉及19个曾经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社会主义大都会,包括圣彼得堡、莫斯科、华沙、布达佩斯、布拉格、柏林、索菲亚、布加勒斯特、平壤、金边等。金维一走访中,目睹了相关城市和国家而今的发展状态,穿插这些城市和国家的历史发源、社会主义“身世背景、”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水土人文、生活习性等叙述。这样的走访,历史与现实相照,还多涉及到中国,自然是让人感怀、感叹甚至不免感伤的。书作者在前言就动情写道,“曾经的胜利与失败、理想与现实、鲜花与血泪、所有的善与恶、罪与罚,都是如此雷同,让人不得不感叹……”
感叹首先来源于在沧桑巨变后,历史真实以悖谬甚至反讽的方式直接呈现在世人面前,告诉人们“你过去所知道的那些都是错的”、是捏造或扭曲的。金维一在书中提及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1918年7月16日惨遭杀害一事,在过去的历史作品中就讳莫如深。而对于波兰华沙,国人此前几十年间同样不为所知的两大事件,分别是苏联红军制造的卡廷惨案,以及坐视德军屠戮华沙起义军。了解了这些,对于不能原谅拒绝就侵华罪行谢罪的日本的国人,自然可以理解直到今天,波兰在国际场合为什么仍刻意与俄罗斯保持距离。金维一在书中还回顾了1956年布达佩斯事件的真相,而国内一些历史作品中对此的叙述和评价仍显滞后,仍然在给至少一部分读者和学生塑造虚假的历史记忆。
《带着偏见上路》这样一本书,因涉及到回顾历史、发掘和讨论历史真相而带有沉重的意味,但毕竟是本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行随笔录。书作者也在书中收录了所走访的19个城市大量的景观照片,一一为读者讲述历史建筑的故事。值得中国读者深思的是,经过了至少100多年混战和民族、教派冲突,其间还包括国家政权的数次更迭,以及相应的社会动乱,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这些大都会依旧很好的保持着自中世纪、近代以来的建筑和文化风貌,保存之完整,是任何中国城市而今所相形见绌的。
完整的保存建筑和文化风貌,当然也是尊重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体现,在这些城市,没有国人熟悉的拆建热潮,甚少见到历史文化建筑为经济利益让步的恶劣个例。这样的做法,使得建成时间远晚于我国许多古都、历史文化名城的东欧城市,能够带给她们的人民及世界游客以更强更为真实的历史感,事实也证明由此保障了这些城市居民的经济利益。居住在千城一面的钢筋水泥铁盒子中的我们,很自然的会触发出难堪与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