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大国崛起,中国不再错过
2013-11-20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痛失“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

    从煤炭时代向石油时代的过渡也是化石能源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进步。由于电能的应用、内燃机的发明、新交通工具的研发、新通信手段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以电力、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四大支柱产业,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可以说,200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世界市场的雏形,100年前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工业革命带来的动力革命和冶炼技术、电力、通信技术的提高,辅之以动力强大的机器,使人们的足迹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由此,殖民地的拓展与战争成为世界新兴强国的主题,最终引爆了“一战”和“二战”。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美国内战的推动力之一,美国内战则拓展了美国的疆土,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本主义革命,进而为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此外,“一战”和“二战”的辉煌战绩以及被保护的本国工业、科技和教育体系使美国超越英国成为新帝国。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只有400年。

    从18世纪开始,中国又经历了什么?

    彼时,中国还没能推翻封建统治,旧政治体制依旧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关系,无法释放出新兴的生产力,中国不仅没能进入电力时代、石油时代,更没能赶上批量生产的时代。中国陆续经历了革命与战乱: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尽管中国也曾有过所谓的“黄金十年”的契机,但当时中国所引进的工业,如苏南地区缫丝工业的兴盛,都是发达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剩余产物。中国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体系,农业国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随后,日本入侵又打断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革命与战乱使中国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其直接结果是:在15世纪之前,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到了1950年,中国经济总量降至世界的1/20。

    1820~1913年,全球经济总量约增长了4倍。其中,西欧增长了近6倍,英国增长了6倍还多,而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及掠夺,中国前50年是负增长,后50年有所增长,但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这就是中国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故事。与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机遇相比,这一次的错失不仅仅是失之交臂、被人赶超,而是使中国人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也深刻地体会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

    我们一直认为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技术革命,然而再深究一步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以往两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和核心其实都是“能源替代”。大国的兴衰完全可以从能源方面寻找注脚。

    过去的一个世纪是美国世纪,也是石油世纪。

    早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英国。1871年,英国的钢铁产量为660万吨,美国为170万吨;1900年,英国的钢铁产量为910万吨,美国则猛增到1 400万吨。1850年,英国工业产值占世界的39%,而美国只占15%;到了1913年,英国的工业产值只占世界的14%,而美国却占36%。1870~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81倍,而同一时期英国只增长13倍;1913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英国则下滑至世界第三位。

    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全球巅峰。杰里米·里夫金认为,这背后的“功臣”是充足且廉价的石油、汽车和民众消费,而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

    如今,中国与其他各国站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遇,将会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的强国地位。

    “石油世纪”还能持续多久?

    可以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各国发展的最根本规律就是经济高速发展与化石能源消费高速增长同步。

    1950~1973年,全球经济增长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速度,23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91%,接近1870~1913年煤炭黄金时代增长速度的2.5倍,全球经济总量实现了3倍的增长。其中,日本23年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惊人的9.29%,整个经济总量大约增长了8倍;而美国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4.8%,是过去100年增长速度的2.2倍左右,经济总量也实现了3倍的增长。高速增长背后的能源推动力正是量足价廉的石油—到1973年,石油产量占整个能源产量的43%左右,一个全面依赖石油的经济体系与文明体系基本形成。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杰里米·里夫金在开篇不久就给出了一个让普通人相当震惊的论断:2008年7月的世界金融危机可以看作是全球化的巅峰期,在一个依赖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的经济体系中,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却又无能为力。不管我们接受与否,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

    作为新能源的忠实信徒,我在读到这一论断时并没有十分震惊,而有一种巧遇知音般的欣喜。在我看来,石油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要比普通人想象中的快得多,如果中国能够把握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美国主导的石油体系极有可能被中国主导的太阳能体系代替。

    那么,石油世纪还能维系多少年的辉煌呢?

    首先,我们从石油探明储量角度讨论。从每年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石油探明储量数据中可以发现,1991~2011年,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不断增加,特别是2001~2011年,平均每年增加50多亿吨。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约有16 520亿桶。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石油产量。为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工作的地球物理学家金·哈伯特曾在20世纪50年代预测,大约在2025~2035年,全球石油产量将达到峰值(日产7 000万桶)。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1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显示,这个峰值在2006年就已经达到,此后能源开采会日益困难、成本会不断提高,全球经济会出现震荡。事实上,世界石油产量在2008年已经实现日均8 173万桶。

    再来看看石油的消费。目前,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 000万桶(每7桶合1吨),其实际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例如,1999年为34.62亿吨,2006年为38.9亿吨,年均递增1.68%。约40%的石油用于机动车,全球机动车使用量在1999年为6.62亿辆,2009年增加到8.47亿辆,年均递增2.49%。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的石油自给率在快速下降,石油日益集中在占全球人口比例不到0.5%的海湾六国手中……

    尽管随着勘探技术的改进、勘探投入的增加以及统计方法的改变,石油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实际上比开采速度的增长更快,但是无论如何,石油总归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地球上的石油总量终究是一个定值,总有被耗尽的那一天。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地球上的石油储量只能再支持41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分布的不平衡和利益集团的垄断,极有可能在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引发灾难,比如某些国家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发动战争。

    这在历次的石油危机中可见一斑: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家采取减产、禁运、提价等措施,由此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其直接结果是催生了以美国为主的国际能源机构,该机构由最初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对抗转变为对话和合作。

    伊朗伊斯兰革命(1978年至1979年2月)及随后的两伊战争(1980年9月22日至1988年8月20日)造成国际油价暴涨,继而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其直接结果是,卡特政府颁布《能源法案》、《原油暴利税法案》等,节能、开发可替代能源等被提上议程。各国开始重视战略石油储备。

    海湾危机(20世纪80年代)与海湾战争(1990年)造成油价上涨,引发第三次石油危机。其直接结果是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法案》。苏联解体后,里海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并成为美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34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链接》:一本复杂网络的科普必读书 2013-10-25
· 了解硅谷"前世大半生"的必读书 2013-10-18
· “读书无用论”是功利者们的座右铭 2013-09-03
· 书店倒闭并非因不读书 消费习惯改变成主因 2013-07-15
· 总理都能“抽出时间读书”,您呢? 2013-05-2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