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与中国经济现代化一路同行
读《不一样的25年:施耐德电气的中国故事》
2013-08-14   作者:记者 金辉/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的人民大会堂,中国政府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其中有一项是邀请著名跨国企业的领导人发言,作为外资企业代表,法国施耐德电气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获得了这个致辞的机会。施耐德电气获得这种殊荣与信任既是对其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其25年来坚持本土化的艰辛努力的肯定。
  日前,《不一样的25年:施耐德电气的中国故事》一书出版发行,该书向我们讲述了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后发生的各种故事,经历的风风雨雨。

  施耐德与中国现代化的百年之缘

  溯源施耐德电气与中国较早的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1896年。在那一年的7月份,法国勒克勒佐镇接待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客人——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在此前一年的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作为参战一方的主导者,李鸿章失去了权力。此时七十三岁高龄的李鸿章访问欧美,寻求强国之路。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勒克勒佐镇上的一家企业,法国第一辆火车机车的生产企业,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战舰的制造者,当时法国第一大军工厂——施耐德公司,彼时的施耐德仅次于德国克鲁伯,排名世界第二。
  如果说1896年李鸿章在施耐德的造访,是中国不得不开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产物的话,那么二十三年之后的1919年,施耐德公司迎来了一位未来将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这一年,一位名叫邓希贤的年轻留学生来到施耐德的工厂,开始了他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生涯。多年之后,这个年轻人的另一个名字为海内外所熟知,他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在施耐德没有停留多久。他属于这样一批年轻人——中国当时最为开放和勇敢的人,他们到达西方意味着这样一个社会共识:中国要有所改变,必须更为彻底地了解和转向现代化。
  2010年11月6日,又一位特殊的中国人来到了施耐德。这是正在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位于尼斯的施耐德电气卡罗斯技术中心后,胡锦涛受到了公司总裁和10多位法国政要、企业家代表的热情接待。
  此时,无论是中国,还是施耐德公司,都已经与100年前完全不同了。
  施耐德已经从一个法国的重工企业转变成全球电气市场最为重要的跨国公司之一,它在全球的几乎每一个重要国家都有自己的商业机构,它的品牌现在是最好的电气产品的代名词。
  在中国很大一批工程领域的消费者心中,施耐德电气产品品牌意味着优秀、可靠、稳定。

  坚持本土化 施耐德更“中国范”

  当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似乎全世界都认为它们将凭借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赚得盆满钵满,在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大获全胜。然而,这种美好的想法在日后被证明是“过于乐观”。
  前《华尔街日报》记者麦建陆(James McGregor)在《十亿消费者》一书中写道:“我看到,众多的西方管理者充满信心、飘飘然地来到中国,结果却被他们的中国竞争对手、中国政府或中国合作伙伴碾倒,要么就是陷入不切实际的预期、急躁和缺乏常识中去。”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方能在中国市场上取得“1+1>2”的效果。这可能是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折戟沉沙、遭遇惨败后得出的惨烈教训,也是为数不多取得成功的跨国企业参悟到的一条经验。
  施耐德电气无疑是无数在华跨国企业之中本土化改造最好、最为彻底和成功的。就连施耐德电气的全球CEO、法国人Jean-PascalTricoire也有一个普通的中国名字——赵国华。“赵在中国是最有名、最普遍的姓,国是国家的国,华是华山的华,组合起来就是赵国华。”赵国华用中文解释自己名字的来历,并说这是20年前初次到中国时中国朋友为他取的名。
  自从1987年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市场在施耐德全球版图中的权重越来越大,目前这个东方大国已成为其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同时也是过去几年里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区销售额占到施耐德电气全球销售的10%,雇员人数也超过美国、法国,成为全球第一。
  赵国华曾总结施耐德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取得优异成绩的四条经验:第一,施耐德电气重视和当地伙伴的合作关系。我们做任何业务,一定会和当地合作伙伴进行,这些合作伙伴会把科技融合成为解决方案。第二,我们非常信任本土人才,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是中国人,财务负责人也是中国人,整个团队的思维都是中国式,他们有很多的权力自行决策。第三,中国团队也有全球决策能力,我们召开全球性会议时,一定会有中国团队在场,参与决策。第四,拥有一支当地的研发团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最明白当地的需求,研发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很快地推向市场。

  看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顺势转变策略

  许多曾经优秀的企业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便会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拒绝变革,拒绝创新,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竞争对手已经在不经意间超越了自己,自己的优势已经消失殆尽。显然,施耐德不包括在这里面。赵国华在参加今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期间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谈到,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即从出口与基础建设依赖型转向以消费为主,经济发展重点从以东部为主逐渐向北部、南部和西部地区扩展,施耐德电气未来策略也要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而转变。
  赵国华提到的中国策略首先是预期中国会越来越需要节能,因此用户会越来越考虑能源的合理使用。这种变化包括了观念的变迁,也包括了现实中能源价格一步步地上涨。而在此之前,施耐德中国已经不仅提供了节能的产品,更为企业、顾客提供了把能源视为一个体系之后的解决方案。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施耐德电气走在时代前列的特点进一步凸显,提升顾客使用能源效率,实现节能的最优化配置,将是施耐德电气在东南沿海区域未来为顾客提供的重要的服务。
  而同时,施耐德电气将进一步走向中国西部。随着中国工业化浪潮的西进运动,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将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西迁的中国公司和西部新生发出来的企业当中,给予这个浪潮以足够的重视。把更多的人、财、物投入到西部去,将给施耐德电气带来更为现实的增长。
  这样的转变,要求公司实现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的变化,实践从制造业企业向服务转型的趋势。它的真实内核是“以客为尊”的理念,绝不仅仅是做好生产、提供可靠的高品质产品就足够的。它需要企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真正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让客户在应用施耐德的产品组合时,其能源利用可以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
  施耐德电气把这个未来称为一个“更多收获,更少消耗的世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观点集萃]刘世锦 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面临两大挑战 2013-08-14
· 土地财政: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魔咒 2013-08-12
· 全面审视中国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2013-08-08
· 解读施耐德电气的中国故事 2013-06-28
· 施耐德电气总裁赵国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跨国企业带来新机遇 2013-04-0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