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无意识行为
2012-05-03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作者:[美]艾伦·兰格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你是否曾经对商店里陈列的模特说过“对不起”?或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在支票上写下上一年的年份?在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只是从周围的世界获取并使用有限的信息(模特的女性形体,支票本的熟悉模样),而忽视了其他的信息(模特一动不动,新的一年已经开始)。
  有一次,我到一家百货商店购物。结账时我将一张全新的信用卡递给收银员。她看了看信用卡,发现我没签名,于是将卡片递还给我让我签名。随后,她将卡片在POS机里一刷,待单据打印出来后让我签单。我照做了。接着,她把单据拿过去,认真比对上面的签名和信用卡上的签名是否一致。
  人们可以无意识地做出非常复杂的行为,现代心理学对此研究不多。但是早在189年,莱昂·所罗门(LeonSolomons)和格特鲁德·斯坦(GertrudeStein)①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对象在当时被称为“双重人格”,我们现在称其为“人格分裂”。他们认为,由第二重人格所主导的无意识行为和常人的行为非常相似。常人也能在不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许多复杂行为。所罗门和斯坦用自己做了许多实验。这些实验证明,人完全可以无意识地朗读和书写。他们可以做到一边全身心阅读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一边书写英文单词。经过强化训练后,他们甚至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无意识地听写。事后,他们完全记不起自己写了哪些单词,但确信自己一定写了些什么。为了证明朗读也能自动进行,他们尝试一边听故事一边朗读。结果经过训练后,他们完全可以做到一边专念专心听故事,一边无意识地朗读。
  ①1893—1898年间,格特鲁德·斯坦在哈佛大学的实验心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导师是威廉·詹姆斯。——译者注
  所罗门和斯坦得出结论认为,大量被我们认为是高智能的行为,如朗读和书写,完全可以无意识地进行。他们写道:“我们向大家展现了常人所具备的一种普遍倾向,即人们无需受到明显的意愿或意志干预,就能按照既往习惯无意识地行动。”
  我和心理学家班齐昂·查诺维兹(BenzionChanowitz)、阿瑟·布兰克(ArthurBlank)于198年进行了一项有关这种潜念的研究。我们的实验地点是纽约大学的研究生中心。中心里常有人复印材料,我们特地跑到他们跟前,问对方能否让我们先复印一下。我们给出的理由有的说得通,有的却说不通。如果被试对上述两种请求做出完全相同的反应,那就说明他们根本就没有仔细考虑我们说的话。我们准备了三个版本的请求。
  “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料需要复印。”“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急事。”
  第一个和第二个版本的请求内容完全一致,除了复印材料以外,我们还能拿复印机做什么呢?所以,如果被试仔细考虑请求的内容,对于信息接收方来说,重要的是要关注内容,而不是形式;而对信息传达方来说,新颖独特的形式是使对方有效地接收信息的保障。
  他们应该给出相同的回答。但是,上述两种请求在结构上是不同的。
  内容冗余的那个版本(“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些材料需要复印”)和第三个版本(“对不起,我能借用一下复印机吗?因为我有急事”)在句式上更相似,因为它们都说明了理由。如果被试对后两个版本的请求给出了相似回答,那么就说明人们关注的是请求的结构,而不是有意识地关心请求的内容。但这恰恰是实验得到的结果。当请求中包含理由时,无论理由是否说得通,被试都更容易让出复印机。因此,人们“潜念”地对熟悉的句式做出反应,而不是“专念”地对内容进行反应。
  当然,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如果我们要求对方做出很大牺牲,或者给出十分荒唐的理由(“因为有大象在追我”),那么被试很可能会仔细考虑请求的内容。因此,他们并非听不清我们的请求,而只是没有积极思考罢了。
  在另一个相似的实验中,我们在一些大学办公室之间传递一份备忘录。上面的信息要求收件人将这份备忘录送回指定办公室(“请立刻将本件送回2办公室”),一切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任何其他信息。任何一个“专念”地阅读这份备忘录的人都禁不住要问:“既然发件人想要立刻收回这份备忘录,那么他为何要将其发出呢?”
  所以,动过脑子的人应该不会将这份文件送回。在实验中,有一半数量的备忘录设计得和平时常用的备忘录非常相似,而另一半则比较不同。结果,前者的90%回到了发件人的手里,而后者却只有0%被送回。
  当我在学术研讨会上介绍这些研究的时候,一位听众告诉我一个原理相似的骗局。有人在洛杉矶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无论何时给XXX寄去一块钱都不算迟。”广告上还写明了骗子的姓名和地址。结果真的有很多人寄去了一块钱,让那个小子发了一笔横财。
  上面提到的这些无意识行为和习惯有很多共同点。习惯指的是保持以往重复过多次的行为的一种倾向,所以习惯体现出的就是“潜念”。不过,我们在下一章将会看到,“潜念”行为无需多次重复的强化就会发生,而且发生得非常快。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书摘]《太阳景气经济学》 2012-05-02
· [书摘]城市化红利和中国农民工问题 2012-04-26
· [书摘]马克•扎克伯格对中国市场的野心 2012-04-20
· [书摘]探寻崛起之谜 2012-04-17
· [书摘]阿尔及利亚的青葱岁月 2012-04-1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