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 作者:[美]迈克尔·斯宾塞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在其新著《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一书中指出,衡量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以及决定其能否回避机械模仿美国模式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获取新的、富有成效的知识”并将之运用,而要获取并运用这样的“知识”,有赖于总体开放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用“多速”来形容世界经济增长的态势,毫无疑问是恰当的。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启动工业革命,由此实现了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持续的加速经济增长。而当时的欧洲其他国家,尽管从殖民扩张中获得了可观的物质回报,但并没有驱动发展模式的改变,财富很快在王族和贵族的奢侈消费中耗尽。同期的中国,正在经历康乾盛世,满足于闭关锁国状态下的富足风华,整个国家的经济停滞下来。
到了一百年后,英国已执掌世界霸权,但发展增速已经缓慢了起来,德国和美国在分别完成了统一大业后开始了激越的增长,并向“日不落帝国”发起挑战。此时的中国,经济总量仍然可观,洋务运动带来的初次近代工业化也颇具规模,但被动卷入全球化的代价就是,欧美列强借助政治和军事特权不断挤压这个东方大国的生存空间,连兴旺了千百年的茶叶和棉纺行业也因工艺外泄、别的殖民地国家替代发展而失去了生机,洋务工业也渐渐败下阵来。简言之,从1750-1950年总计两个世纪内,多速世界体现为欧美以及日本的领先,以及亚非拉世界的集体沉沦,形成了全球15%和85%人口截然不同的生存处境。
世界“大趋同”的开端
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迈克尔点斯宾塞看来,1950年是一个伟大世纪的开端,在发达国家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空前之快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着世界的“大趋同”。
应该说,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得以迎来加速增长,与二战后取代英国获得世界霸权的美国所采取的新型全球战略有关。美国二战后正视新兴民族国家的大量涌现,主动为这些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建立起一套旨在走向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制度体系,大量输出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这样一来,新兴民族国家必然或被动或主动地融入美国二战后建构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出现了趋同化的发展。
美国主导的帮扶发展模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成效存在显著差别。有些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但也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反而陷入普遍贫困,一种获得较普遍共识的看法是,后者忽略了本国国情的特殊性,也没有认识到短期经济政策冲击基于历史、文化等因素形成的经济传统的困难,而非既有的发展经验没有效力。
斯宾塞教授在其所著的《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一书中指出,衡量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以及决定其能否回避机械模仿美国模式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获取新的、富有成效的已有知识”,并将之运用。这里所提到的知识,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囊括了产业、企业模式及其管理架构,还有资本体系。很显然,要获取并运用“知识”,有赖于总体开放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唯此才能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为创新创造可能。
多速世界中的加速增长国家或地区,通常还体现出另一方面的趋同,即避开政府干预的陷阱。对于一个全方位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而言,政府必须起到供给公共产品并设法创造平稳发展环境等作用,但一旦干预甚至越俎代庖保护或压制市场竞争领域内的诸行业,“无异于向润滑良好的机器的齿轮里撒沙子”。政府唯有既积极履行本职并能同时恪守本位,才会保持市场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才能让市场推动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反之,在不少“发展失败”的国家或地区,政府往往频频“越位”+“缺位”。
迈向下一次“大趋同”
如果说1950年开启了一个发展成绩突出的大趋同,那么也不能否认在趋同的世界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大量历史遗留也可能酿成危机。过去几年内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震荡,更需引起重视的是,这种震动破坏了曾存续几十年、能够有效处理各经济体利益分配问题的全球体系;并且,各经济体审视金融危机、经济震荡的分析与结论大相径庭,使得合作的谈判代价空前高昂。斯宾塞教授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格局及其未来的理解,对相互的理解,决定着未来世界是否、能否、如何“趋同”。
在斯宾塞教授看来,“以一种包容性的方式应对维持未来全球经济繁荣这一挑战”,用不同的眼睛看世界,即以发展中国家的眼睛看世界、用发达国家的眼睛看世界,以及对这两种看世界方式的理解,“很可能是我们未来管理全球相互依赖性的重要基础”。他对实现上述依赖性、包容性大趋同仍有信心,认为即便在目前争吵最为激烈的碳排放交易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也最终将和发达国家签署有约束力的跨境和技术转移计划。道理很简单,重组一个包容、温和、务实的议程,通过合作性的问题解决方式,才能在“第二个趋同的50年(2000-2050)”,实现各个国家、地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舍此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