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生命
2012-02-27   作者:杨吉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科技想要什么》

作者:(美)凯文·凯利
出版:中信出版社
  “技术亦是生命! ”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在既有的观念里,技术为人发明,是后者的媒介与延伸。它有双面性、利弊同存;作为工业化的体现,它是冷冰冰的。或许,只有凯文·凯利才会视技术如生命,赋予其灵性,而这不仅仅是一种拟人化的修辞。
  很多人不解,为何凯文·凯利会有如此想法,用创新、独特来评价远远不够,它简直大大超越了这个时代的理解,其远见卓识、深邃思想犹如“以上帝之眼,统观天下”。若借用“穿越剧”的流行表达,他,不会就像晴川、若曦,是来自几个世纪后的某位科技传教士吧?当然,这是个玩笑话。
  了解凯文·凯利,并读过他以前作品的人一定不会感到意外,“技术是独立生命体”的论断是有缘由的。早在18年前,凯利以一部《失控》横空出世、震惊四座,书中的观点至今读来都仍觉得新颖且富有洞见——人造与天生的联姻正是本书的主题。有两种具体趋势正在发生: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在凯利看来,科技系统具有模仿自然的能力,若以计算机程序和合成化学品为例,前者可以自我复制,后者可以自我催化——还有简单的机器人,它们甚至可以像细胞那样自我组装。许多复杂的大型系统,例如电网,被设计成具有自我修复功能,与人类身体的同类功能竟差别不大……也就是说,很早以前凯利就揭示了“科技的生命化”特征,只不过这一次,他想更进一步探寻,科技是否具备人性?以及答案如果肯定,那么,科技想要什么?
  对于后一个问题,凯利认为尤其关键。“为了确定应对科技的方法,我们必须掌握科技的需求。”如凯利所言,这句话实则包含了三个逻辑层次。第一,科技是把双刃剑,有正面意义,也有负面效应,甚至灾难,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利用好它;第二,科技有它的独立性,我们不能要求科技服从我们,就像不能要求生命服从我们一样。所以,有时我们应该臣服于它的指引,乐于感受它的多姿多彩;有时又该努力改造它的本来面目,以迎合自己的需求。第三,通过感受科技的诉求,试图建立一些准则,以助于人们认清这个不断壮大的科技孵化网络。意识到它的需求,大大减少了我们在决定如何与科技交往时的困扰。不过,要使得“科技想要什么”的命题成立,其大前提还得是科技具有独立的生命性。
  对比于在《失控》中提出的“技术仿真性”、“人与科技的融合”,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的相关论述显然又迈进了一大步。他首先援引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指出生命的定义本质不在于DNA、机体组织或肉体这样的物质,而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借此,他顺理成章地得出科技也是生命,因为“随着科技的物质面罩被揭开,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核也是观念和信息”。接着,他又说,“科技的主导地位并非因为它诞生于人类意识,给予它这种地位的是一个同样可作为其本源的组织,并且这个自组织还孕育出星系、行星、生命和思维。它是始于大爆炸的巨大非对称轨迹的一部分,随时间的推移而扩展为最抽象的非物质形态”。再后来,他沿用《失控》里曾提及的“共生进化”概念,认为千百年来,科技也一直与其他生物共同进化,且彼此交叉、缠绕,构成如今这个姿态万千的生态圈。
  说到科技的进化,自然有一整套起源、发展、演化的过程(生命周期)。或许是为了有所区分、强调,凯利自创了“技术元素”与“外熵”两个概念。前者指环绕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一切科技、文化、社会制度等物质或非物质的创造,也可以理解为“技术系统”或“技术生态”;后者用来抵抗熵所对应的混乱、无序、最终走向“热寂”,这股“有序扩大”的力量始终保持差异的努力,最终孕育了像人类的生命体。至此,科技不再只是一个名词,它正在成为一种力量,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灵。而关于它的起源,也可以从三个层面予以审视。其一,伴随着人类漫长进化历程的“同步进化”;其二,“借助外力”,被人发现、发明、打磨、雕琢、替换、更新等;其三,“超越大脑外体”,外熵的辅助。不管具体哪一种方式,技术元素总给人“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的感觉,这既是它的独到之处,也是它成为“第七个生命王国”的根本原因。
  洋洋洒洒说了些许,做足了铺垫,凯利开始把重点放在讨论技术元素的特性上。例如,进化的“三种动力”——适应性(类似达尔文的进化论)、偶然性(就像彩票中奖的运气成分)以及必然性(外熵性质的推力,自组织内部的动力)。趋同性——任何物种的诞生,有赖于其他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是否准备好养分和生存空间,这也回应了为什么从文明史上看,很多发明往往在同一时间出现。选择必然,即“科技的三元力量”——“科技自身的需求”预示着预定式的发展,是首要的助推力;其次是科技史的影响,相当于代际传承、脉络延续;还有便是人类社会在开发技术元素或确定选择时的集体自由意志。在这三种力量中,凯利指出,前两种分别显示了技术元素内在的、规律性的、符合物理化学定律的发展态势,以及历史长河的进化作用(内在的进化驱动力)。但是第三种力量更值得关注,因为这意味着,技术与人类的进化密不可分,相互交织影响,用心理学家谢里·特尔克的话来说,“科技是人类的‘第二自我’”。
  在最后揭开“科技想要什么”的大幕前,凯利还花了一定的篇幅来探讨“选择”,它由“邮包炸弹客言之有理”、“阿米什改装者的经验”和“寻找欢乐”三部分展开。这里的“选择”并非寻常意义上的诠释,如挑选货品,非A即B,毕竟,科技不是静静地躺在那里,任意挑选,供君使用。按照凯利的本意,“选择”应当是体悟技术元素自主的活性,然后主动预测和评估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如同对待生物后代一样。在如何选择(使用)科技的问题上,凯利在剖析“禁令原则”、“预防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警醒原则”,后者一言以蔽之,“学会与技术元素共同进退,而不是针锋相对”。对任何有害技术的合理反应,不是放弃研究或者停止生产,而是开发更好的、更具生命亲和力的技术。关于这一点,其实既回应了书本开篇凯利的种种担忧与疑惑,也解释了为什么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会走向成功——它的触摸界面和Siri操作,更符合人的习惯——有一种说法,要测试产品仿真性,简单做就是把产品交给婴童。婴儿最先学会使用的产品,一定是最具人性的产品。如两三岁的孩童会用iPad但不会用电脑。
  全书最重要的是第十三章“科技的轨迹”,因为它最接近“科技想要什么”的定论。凯利认为科技想要的,就是人类想要的。“一项技术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理想角色后,会积极地为其他技术增加自主性、选择和机会。我们的任务是引导每一项新发明培育这种内在的‘善’,使之沿着所有生命的共同方向前进。”凯利的这种思想近似于老庄的天地有度、道法自然,崇尚返璞归真的方法路径。为此,他借助“外熵”的理路,归纳出了12种科技与生命共同的动力需求。它们是:提高效率、增加机会、提高自发性、提高复杂性、提高多样性、提高专门化、提高普遍性、增加自由、促进共生性、增加美感、提高感知能力、扩展结构、提高可进化性。总之,科技也像人一样,想要拥抱生命,想要进化,想要秩序,想要可持续、充满神奇与活力的未来——这就是科技想要的。
  作为《失控》的“姊妹篇”,《科技想要什么》与前者在主题上前后呼应,在思想上一脉相承,在叙事上一以贯之。倘若要读懂本书,则最好先选读《失控》。同样的,如果要读透《失控》,则建议同时参读《科技想要什么》。不过话说回来,与《失控》相比,这本新作在国内引起的反响显然要小许多。个中原因,一方面除了凯文·凯利这一次没有来华,亲自布道宣传外,最主要的是,领教过《失控》晦涩难懂、“神人之作”的读者,可能不自禁地望而生畏、缴械投降了。即便如此,在技术哲学、未来学领域,这本《科技想要什么》仍是一本公认的、堪称精品的佳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发布 2012-02-22
· 以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2012-02-22
· 麦捷科技成长性遭疑:核心专利与合同到期 2012-02-22
· 华东科技拟竞买廊坊晶体100%股权 2012-02-2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