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探寻货币体系
2012-02-20   作者:何帆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嚣张的特权》

作者:巴里·埃森格林
出版:中信出版社
  学习国际金融的学生或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研究国际金融的大家都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当你读到金德尔伯格的《西欧金融史》时,一定已经为作者的博学所震撼;你可能也曾听说过,克鲁格曼上大学时学的就是历史;或许,你手中正拿着罗高夫和莱茵哈特合著的《这一次不一样:过去800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史》。
  其实,在研究国际金融的学者中,对历史研究一直用功最勤的,当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埃森格林教授。埃森格林已经出版了几本在国际金融史方面影响甚广的著作,比如分析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的镣铐:金本位和大萧条,1919-1939》,以及概述国际金融历史演变的《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最近,埃森格林教授又出版了其新作《嚣张的特权》。这本书在他等身著作中,可以称得上是可读性最强、最具启发性的一本。
  对中国的读者来说,看到美元兴衰这一主题,几乎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当前热议的话题——人民币国际化。从美元的国际化,我们能学到哪些经验呢?埃森格林教授的一些新颖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步伐,远比我们大部分人想象的更快;第二,美元国际化的背后,有政府强力推动的力量。
  大部分人认为,在一国变成大国和一国货币变成国际货币之间存在“时滞”。比如,一般人认为,美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而美国的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已经超过了英国。埃森格林指出,美元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国际货币。在货币竞争的过程中,美元可谓后来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尽管美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在国际货币排序中,美元的排位不仅落后于法国法郎、德国马克、瑞士法郎和荷兰盾,甚至连意大利里拉、比利时法郎和奥地利先令都排在美元前面。到20世纪20年代,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已经超过英镑,大量的资金从美国流向欧洲。到1924年,在各国的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英镑。遗憾的是,随后爆发的1929-1933年大萧条导致美元国际化进程突然中断,这一耽误就是20多年。埃森格林据此预言,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或许会超过人们的预测。而且不仅是人民币,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如印度的卢比和巴西的雷亚尔,最终也会登上国际舞台。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多种国际货币共存的世界。
  大部分人认为,哪一种货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是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没有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植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德国和日本曾经想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但最终都铩羽而归。埃森格林谈到,美元之所以在短期内能迅速实现国际化,是因为背后有美联储的强力支持。美元在19世纪末的时候,之所以难以跻身国际货币之列,主要是因为其缺乏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可靠而开放的金融市场 。事实上,那时候美国连中央银行都没有。由于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央行,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共发生过14次金融危机,其中又以1907年的经济危机最严重。当时,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但政府却束手无策,最后靠金融巨头摩根将华尔街的头面人物关在自己的书房里,在逼迫他们承诺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后,才开门放人,这才使美国躲过一劫。1907年之后,建立一个央行的想法开始逐渐酝酿,历经磨难之后,美联储在1913年正式成立。1913年之后,美元国际化的步伐明显提速。
  埃森格林认为,美元在国际化过程中迈出的最重要一步,是银行愿意在交易时接受以美元计价的商业承兑汇票。但如果只靠美国的商业银行,它们还没有能力建立一个美元承兑汇票市场,市场的发育需要培育投资者。若不解决投资者的问题,美元承兑汇票业务就难以发展壮大。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依赖的是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本杰明·斯特朗的强力支持。因此,埃森格林讲到,美元的国际化依靠的不是市场的“看不见的手”,而是“强有力的手”。在斯特朗的要求下,美联储要求联储系统各地区分行购买承兑汇票。储备银行购买承兑汇票可以稳定和降低贴现率,因此促进了市场的发育。到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所有进出口贸易中,已经有一半以上是通过银行承兑汇票用美元结算。
  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读者,恐怕大部分对人民币汇率的话题也感兴趣。尤其是很多人谈到。当年《广场协议》签署,美国逼迫日元升值,最后使得日本经济一蹶不振。尽管这一观点非常流行,但遗憾的是,它是错误的。曾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和曾任日本大藏省财务次官的行天丰雄都是国际货币谈判的亲历者。他们在《时运变迁》一书中回顾了《广场协议》。根据沃尔克的说法,当时让美国人很吃惊的是,日本自己提出的日元升值幅度,比美国人想要的更大。原因是,日本害怕如果日元升值的幅度达不到美国的要求,美国就会对日本进行贸易制裁。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进入长时期的停滞和衰退,主要是因为其货币政策的失误,而不是因为汇率政策。
  话说回来,回顾整个“二战”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美国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在围绕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谈判中,美国的怀特计划战胜了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决定最终谁是赢家的标准不是智力,更不是口才,而是背后的国力较量。在之后的一系列国际货币谈判中,美国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世界各国目瞪口呆。比如,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突然单方面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当时美国的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说过一句名言:“美元是我们的,但问题是你们的。”
  埃森格林在《嚣张的特权》中,生动地描述了“二战”以来国际货币舞台上发生的重要事件。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经说:“经济学家唯一的样本是历史。”我们只有了解了过去的历史,才会对未来有更深刻的洞察。
  有个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是:一个经济学家在路灯下找自己的钥匙,一个路人过来帮忙,他问经济学家:“你的钥匙到底掉在哪里?”经济学家说:“在地下室里。”路人问:“那你为什么要在路灯下找钥匙呢?”经济学家说:“因为这里才有亮光。”经济学家还在教科书的路灯下找钥匙。欢迎翻开《嚣张的特权》,我们将跟着埃森格林的导游,到国际金融的地下室里看个究竟。
  在国际金融的地下室里,你可能找不到阴谋论的血衣,但是,你会发现一个巨大的秘密:货币即政治。从表面上看,货币无非是一种设计精巧的经济工具,但在历史的火炬照射下,你就会看到,货币问题的背后,是政治利益的博弈。国际金融给一个国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更自由、充裕的资金流动,更丰厚、众多的投资利润,它会给一国经济铐上金色的锁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艰难前行 2011-11-04
·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脆弱性 2011-08-12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