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之痛
2011-11-01   作者:滕泰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作 者:滕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28日,我应邀参加温家宝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咨询会,并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向总理、副总理、及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做汇报。当我汇报完对通胀的看法后,温家宝总理补充说:“根据我执政20多年的经验,有两个东西可以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是官员腐败,一个是通货膨胀。”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深切地体会到,通货膨胀在中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在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倒蛋部队”,九十年代的“倒爷”,到二十一世纪的抢盐、抢醋、抢米风潮,中国人对于通胀所表现出的集体性恐慌令人叹为观止。这种惶恐的形成既和中国短暂的近现代经济史中通胀频发有关,也与人们对通胀似是而非的认识有关。
  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以铸币交易。到了近代,国民政府第一次发行纸币就伴随着剧烈的通货膨胀,“购买一袋面粉的钱几天之内变为只够买一盒火柴”的财富掠夺,最终演绎成为国民党政府丧失民心、失去政权的原因之一。
  建国后我国共经历了9轮大大小小的通胀,从六十年代的物资短缺,八十年代的两轮物价飞涨,90年代经历过的两位数物价上涨,一轮轮物价纷飞的背后,是一段段中国老百姓不堪回首的岁月,留给人们的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与恐慌。
  新世纪的三轮通胀,与历史上相比,还算得上“温和”。可是伴随着每一轮通胀的剧烈政策紧缩,却让企业苦不堪言,甚至大批倒闭。而“通胀无牛市”的“咒语”更是让资本市场投资者亏损累累……时至今日,一旦通货膨胀的字眼曝之于媒体,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无不倍表关切。
  在很多国人心中,通货膨胀就像一个神出鬼没的幽灵,一旦出现,仿佛人人都会受伤害:消费者、生产者、投资者、债权人甚至是政府都难以逃脱他的魔咒——让穷者更穷,让富者更富,让财富分配更加不均——这才是通胀的可怕力量所在。
  除了历史记忆作祟外,对通胀问题不成熟的认识,以及对通胀期间调控效果的不确定,也是造成中国人通胀恐慌的重要原因。
  比如:对宏观经济史和通货膨胀的系统研究表明,“温和通胀”有利于提高产出、增加就业和技术进步。反之,一旦物价低于温和通胀率,就意味着更高的失业率、更低的经济增长、以及更少的收入。因此,通胀虽然会“咬人”,也有美丽可爱的一面,有时候还是经济管理者心中的“美人鱼”。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美人鱼”不咬人,什么样的通胀水平是适度的呢?
  为什么发达国家都将通胀目标设定在1-3%,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则认可3-6%之间的物价上涨水平?
  为什么中国的CPI受原油价格影响小,而受到食品价格的影响更大?
  为什么中国的通胀容忍度如此之低,以至于频繁无序地踩刹车、踩油门,使中国经济这辆高速列车行驶得如此颠簸?
  为什么控制房价上涨的政策没有及时压低房价却瞬时把股市击垮?而瞄准物价的“子弹”却总是飞到中小企业的头上?
  ……
  通胀猛如虎!
  通胀恐慌猛于虎!
  通胀恐慌所导致的调控政策更猛于虎!
  因此,中国人要战胜通胀,首先要战胜通胀恐惧症。这不仅需要在居民和企业中全面普及物价和通胀的知识,还需要对那些不做认真研究就到处 “忽悠”的学者和媒体做出系统的批判,更需要政府决策部门进行“适度调控”——有时候多前进一小步,就可能掉进泥潭!
  尽管中国早已实现了粮食自给和供求平衡,且大部分工业品都处于产能或产量过剩状态,可是每一次短期物价上涨,都有人把它夸大成长期现象,并说:这次不同以往!
  最早以中国为例说“这次不同以往”的是Lester Russell Brown,他在1995年出版的Who Will Feed China?一书一度让全世界为之恐慌。作者宣称中国人的食品消费增长将造成全球粮食短缺,以及粮食价格的暴涨。可是16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消费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甚至主要粮食的消费量仍然停留在1992年的水平,直到2006年之前的10年里,全球粮价也基本保持了稳定。
  2006年以后,当全球粮价真的开始迅猛上涨的时候,更多的声音说:这次不同以往!为什么呢?因为粮食的需求变了:以前人吃粮食,现在机器也吃粮食(用玉米等农作物提炼燃料油乙醇等等)。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很快人们就迎来了2008年的下跌——半年之内,主要粮食价格暴跌超过50%!
  2010年6月开始的全球新一轮粮价上涨,终于在10月份造成中国CPI迅速上升。之后,中国又连续经历了冬季的“蔬菜通胀”和2011年夏季的“猪肉通胀”,于是又有人说:这次不同以往!因为中国已迎来“刘易斯拐点”,工资价格上涨将推动中国物价走高,并将很快迎来两位数的通胀时代!也有人说,这一轮通胀是受到了国外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将演变成长期难以化解的通胀压力;还有人说,中国过去几年累计超额发行了几十万亿人民币,这些货币最终要变成物价上涨;上述观点不仅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在学术界也影响极大,甚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决策机构。
  2010年底,我应邀参加央行金融稳定局召集的经济形势专家咨询会。在我之前发言的几个专家似乎都提到了“不能忽视原材料上涨对物价的影响”、“不能忽视劳动力成本上涨对物价的影响”、“不能忽视货币超发对物价的影响”…… 然而,到底上述因素如何影响价格,影响多少?却无人论及,仅凭想象!
  事实上原材料上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原油涨了数十倍而下游化工数量涨价甚微;铁矿石价格早已是几年前的数倍而汽车价格依然下跌;
  劳动力工资价格上涨从2005年以后就明显加速,为什么那时候没有推动物价上涨?五年来证券行业的工资涨幅最快,可是证券行业的产品——交易佣金率为什么却为什么下跌了60%?
  至于货币超发,货币增长最多的年份显然不是2010年,而是2009年,可是为什么那一年是通货紧缩?
  所以,中国的物价形成机制并不像上述学者“忽悠”的那么简单。
  那么,中国这一轮通胀,究竟是周期性的食品通胀,还是结构性的长期通胀?有多少是需求拉动,有多少是原材料或工资成本推动?有多少是货币因素造成的,有多少源于实体经济本身?有多少物价上涨是从国外输入,有多少源于国内?有多少物价因素要从宏观治理,又有多少是因为微观上的垄断、管制、物流、流通等原因造成? 物价上涨和资金流动、房价、股价分别是什么关系?
  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帮助居民和企业全面认识通胀,帮助投资者正确预测物价,并有利于决策部门采取对症下药的政策措施。为此,从2010年12到2011月年8月,我带领10名宏观分析师,先后完成了6个专题研究报告,分别为:关于劳动力价格对物价影响的四层过滤模型专题;关于输入原材料价格上涨对CPI影响的四层过滤模型专题;关于四层吸收后的单位GDP货币供应量对物价影响的报告;中国货币流向报告:货币流向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影响;关于PPI与投资、库存及行业盈利能力变化的报告;关于PPI对CPI传导的专题研究以及影响物价的微观机制的专题;等等。
  尽管这些专题研究报告费时耗力,甚至因为涉及很多绕不开的理论创新、概念创造和模型创新,以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量化分析,结果也难免有偏差,但是据我们了解,这样全面从货币到实体,从宏观到微观,从产业链到竞争环境,分别对原材料、工资、货币、食品等因素对于通胀的影响开展系统的定量系列专题分析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
  在本书所涉及的物价系列专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宏观团队一边研究、一边向机构投资者推介路演,并及时把研究成果送到有关决策部门和学术交流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各界朋友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也收到很多宝贵的批评、指导、意见和启发。在此对上述提供帮助和建议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更广泛地推广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应出版社的要求,改变了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抽象表达方式,删去了专题报告中繁杂的数据、图表,把这些专业研究成果改写成通俗著作,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这本著作。
  从开始这本书涉及的系列物价专题至今,三个季度过去了,中国的通胀正按着我们预测的方向演进,中国人心中的通胀恐惧也将阶段性褪去。可是要正确地认识通胀、应对通胀、治理通胀,彻底告别非理性的通胀恐惧,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愿这本著作能够为关心中国经济、关心百姓生活、对理论创新感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一点儿积极的启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这些书告诉我们如何读书 2011-07-25
· 揭秘外国人是怎样读书的 2011-06-03
· “欢乐课外活动营”六一主题读书活动 2011-05-31
· 世界读书日,别让书虫独自狂欢 2011-04-26
·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011-04-22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