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即命运
2011-10-18   作者:胡野碧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作为涉足股市的中国人之一,纵横股坛超过二十年,好歹也是江湖上成名的人物,但凭眼光选股投资, 至今我仍是几乎“股盲”的水平。
  这话说出来,必定令大家感觉匪夷所思,属天大的笑话。
  遗憾的是,这不是笑话。职业投资生涯中,多次拍脑袋决策而亏损几千万或少赚几个亿,即使对半职业从事脱口秀搞笑的我来说,也笑不出来。
  人生买的第一只股票,是80 年代末,我刚做股票分析员的时候,结果这只股票颗粒无收。当时初入行,对股市一知半解,我的股票分析基本就是拼凑抄袭他人的研究报告,盈利预测则是把他人的预测进行加权平均,我给客户的投资建议不是客户常见的买,或者卖,而是走着瞧,或者你自己看着办。这第一只股票是因为我开会时听到老板谈起,就赶紧溜出来投入了几万元港币,等着第一次的好运(Beginner’s Luck)。结果股价上下波动了半个月,公司就停牌了,折腾几年后,公司竟然被摘牌(Delisting)了。其实摘牌时,我是可以拿着股票去换回几千元现金的,但我选择了拒绝,我宁愿保留这些变成废纸的股票,作为我一生炒股的警示。
  可惜的是,这些至今还保存在我家中的警示股票在人性贪婪、恐惧、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心存侥幸的特点之下,并未能阻止我继续在股市中犯错,并且屡屡重复地犯错??
  2000 年初,高科技泡沫席卷全球,狂热浮躁的浪潮中,能冷眼旁观、坐怀不乱的人不多。我跟风投入25 万美金买入一只纳斯达克的股票,结果可想而知,2010 年埋单离场拿回不足200 美金。
  2001 年,高科技泡沫破灭,轰动一时的香港电讯盈科(8.HK)从高峰期的28港元跌到4 港元,跌幅如此之大,我感觉抄底的时机到了。当时没认真去研究公司和行业前景,但我坚信一点: 电讯盈科主席、富二代李泽楷为了自己及整个首富家族的声誉,一定会让公司东山再起,再造辉煌。于是我脑袋一拍,投入800万港元,从4 港元一直买到2 港元,买到后来见其“跌跌不休”而不敢再买。结果几年后这股票被5 股合并成1 股,合并之后至今的股价尚不到4 元,换算起来,我投入的800 万港元目前市值不足200 万港元。
  2002 年,我以专家身份在凤凰卫视担任财经评论员,某天某散户以崇拜的心情和我聊股票,其间聊到中移动(941.HK),我随口说句联通(762.HK) 更便宜。没料到,在这散户眼中,我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发财宝典,他一转身就投入几十万买入联通。随后联通一直下跌,几十万港币在我眼中不算什么,但对他可是大半生积蓄啊。从此我一见到他,就无比的尴尬、自责和后悔。尽管他嘴上不说什么,但我能强烈感觉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哀怨、忧愁以及对我所谓财经专家身份的彻底鄙视。后来我想方设法帮他在别的场合赚回了几十万,才了结我心中那份歉疚和难堪。但从此任何人和我聊股票,我都支吾以对,顾左右而言他。
  2009 年,金融海啸后的股市出现报复性反弹,我持有的一只股票从0.60 港元升到1.20 港元,涨幅一倍,我觉得挺满意,全数抛出2 000 万股。但随后这股票一直高歌猛进,最高涨到近10 元港币??
  梦幻般的输钱记录,真金白银的血淋淋教训,远非股市交学费那么轻松,也更非运气不佳那么简单。重复连串的投资失利,其实源自于性格中的弱点,昭示了结局的必然。
  我理工科出身,不喜欢钻研、深入、严谨、苦读、刨根问底、广泛论证。我擅长捕捉机会、见风使舵、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命运阴差阳错却又恰到好处地让我进入金融行业,没有让我成为一名工程师或研究员,由此极大地改变和成就了我的人生,但性格中的惰性和赌性又注定了我在股市里会有必然的挫败。
  我从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我平常讲得最多的几个字是“无所谓”,我发出的最多决策指令是“Let’s take the chance”(让我们赌一把)。
  遗憾的是,在股票市场里,让你轻松赚钱的机会并不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草率投资,心存侥幸的结果往往都是一念之差,一失足成千古恨。张承良博士和我好几次一同接受媒体采访,每次张博士都会赞美我给予他充分的自由度,从不给他压力,从不干涉他的投资决策。其实我真正的优点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弱点,然后让张博士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张博士的体内流淌着一名优秀基金经理的血液,多年来他都能在股市坚守原则,宁缺不滥、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心无旁骛、独立决断。
  张博士是公司全体同事公认的最随和的工作伙伴,这不仅体现在他和同事间的融洽关系上,每年年终分奖金时,他总是坚持要少拿一些,我却要屡屡说服他多拿一些 —— 金钱是人品最好的试金石。但他的为人随和与他对投资的原则坚守形成强烈的反差,本书中大量篇幅介绍了他的投资哲学、投资准则以及他投资决策前一定要做足的几项功夫,缺一不可。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公司内部聊到股市上的一些传闻,秘闻和投资机会,他也不为所动,一定要自己做足详尽的调研才决定行动方案。
  张博士是我们公司最勤奋的员工,毫无例外每天都是他最后离开公司。我们公司的理念是“不忙、赚大钱、开心”。从第一点来看,他就违背了我们的理念。但实情是他真是太喜欢、太热爱和太享受股票研究和投资了。不像我们这些做投资银行的,各自都有五花八门、五光十色的兴趣爱好,股票投资既是张博士的工作,更是他的兴趣和酷爱,他穷一生精力流连其中、乐此不疲、飘飘欲仙。
  张博士是我们这群人中赌性最少的专业人士。他不轻率、不拍脑袋、不相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相信成功的投资必定建立在对经济大势、对行业、对公司业务、对管理层能力等等因素的充分研究和透彻了解之上。作为一家以内地专才为主力的投资银行,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内地风格: 上班看报纸、玩计算机游戏、中午睡午觉、下午在公司里打牌,司空见惯。经常打牌缺人时,张博士都会被我们强拉上牌桌,但牌友从他那抓牌的发抖的手就能感觉到他不享受赌、更不擅长赌,结果他成为输牌最多、钻桌子也最多的人,这使他本来就不太挺直的后背更加前俯,外形上更加缺乏明星基金经理的风范。
  但外形上明星味的欠缺并不妨碍他的睿智华海基金年年都成为基金中之明星。基金每年都大幅跑赢大市,2009 年的整体表现在所有中国对冲基金中排名第一,投资组合中的多只股票都升幅数倍——这绝非运气、机会使然,而是性格造就,是张博士长期钻研、琢磨、苦读和修炼后综合实力的体现——因为股票投资是他一生专注的心头之爱。
  说到专注,让我想起1994 年的某天。当天我约了下午两点和他见面,结果到他办公室之后,等到三点他都没回来,原来他外出开会,专注于了解客户情况而完全把和我见面的事给忘了。这个会本来应该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但他完全没有出现,这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等到我们再接触真正第一次见面时,已经是十年之后的2004 年,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加盟我创立不久的公司。然后我们一起创业、打拼、奋斗、折腾、同进退、共患难,成为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的最好的合作伙伴。此刻,趁他第一本专著隆重上市的时候,我重提17 年前的一件旧事,让他终于发现,原来他心目中形象高大的伯乐,其实是一个对多年前一件小事还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的小人。

(睿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这些书告诉我们如何读书 2011-07-25
· 揭秘外国人是怎样读书的 2011-06-03
· “欢乐课外活动营”六一主题读书活动 2011-05-31
· 世界读书日,别让书虫独自狂欢 2011-04-26
·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011-04-22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