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棋局》的棋局之解惑
《石油大棋局》读后
2011-10-14   作者:邓敦夏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作者:(美)威廉?恩道尔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先生在出版了《石油战争》的两年后,新作《石油大棋局》又出版了。我作为一名石油人,在得到《石油大棋局》的第一时间内看完了全书,虽然对恩道尔先生在书中的一些观点不十分赞同,但仍不影响本书是一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石油工作者和关心国家石油安全的人们值得认真用心一读的好书。
    恩道尔先生利用大量资料从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到利比亚战争,从玫瑰革命、橙色革命到阿拉伯之春大视角、大纵深的讲述了围绕石油所展开的硝烟弥漫的战争和政治角逐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大国在争夺世界石油控制权所进行的较量,令人触目惊心,也令我们警醒,我们国家目前的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达55%,全球优质的石油资源已大部分控制在西方手里,而我国的石油使用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而且我们获得每一桶石油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本书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要节约能源特别是石油的使用,珍惜每一滴石油。
    恩道尔先生是一位有良知的独立的经济学家和地缘政治学家而非石油专家,他在本书中谈到了一些石油专业方面的问题,在这里我也谈点我的观点以与恩道尔先生商榷,也供本书非石油专业的读者参考。
    恩道尔先生在本书中介绍了俄罗斯石油新理论也就是无机生油理论,否定了有机生油理论,首先无机生油理论不是近期才出现的新观点,油气无机生成的理论始于19世纪50年代,应该说它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也仅是油气无机生成说或油气无机生成观点而已。在石油工业发展早期,人们从纯化学角度出发,认为石油是无机成因的。早期的油气无机成因理论首先是碳化物说:认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地球形成时期,温度很高,使碳和铁变为液态,互相作用而形成碳化铁。由于它们比重较大,保存在地球深处。地球冷却后,地壳变硬,地球表面上有了水,地表水沿地壳裂隙向下渗透,与碳化铁作用产生碳氢化合物,高温高压下密度较小的碳氢化合物又沿着裂隙上升到地壳的冷却部分。有些碳氢化合物浸透了岩石,形成油页岩、藻煤及其他含沥青岩石;有些碳氢化合物在地表附近受到氧化,形成地沥青等产物;如果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比较冷却的部分,冷凝下来就形成了石油,并在上层封闭的孔隙性岩层中聚集形成了油藏。
    其次是宇宙说:主张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大气圈中;随着地球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岩浆吸收,最后,它们凝结于地壳中而成石油。随着近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质学等基础理论科学进步,色谱、光谱、质谱、电子显微镜和同位素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有机地球化学知识来解决油气成因问题创造了条件,对古代沉积岩中生油岩的鉴别提供了科学根据,使石油有机生成的现代科学理论日趋完善。世界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大量生产实践和近代科学技术对生油气岩的研究,也证明了绝大多数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极少数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油藏也同附近沉积岩有关,是油气侧向和垂向运移聚集的结果。近代科学实践证实,地下各种无机因素可产生碳氢化合物,特别是天然气,但至今尚未证明它们能否形成工业聚集的碳氢化合物。所以世界绝大多数学者都坚持油气有机生成学说。
    当然,现代科学还没有证实的理论并不代表这样的理论不存在,恩道尔先生在这里重提石油无机生成理论值得我们重视,但仅凭没有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的说法来改变世界上公认的油气有机生成理论,改变世界石油政治格局恐怕不现实。
    恩道尔先生认为世界上石油的储量是无限的,石油产量是没有峰值的,所谓的产量峰值都是利益集团攫取石油暴利的谎言。我认为无论是无机生油理论还是有机生油理论都认为油气是在远古时代在特殊的条件下经漫长的时间形成的,都是不能再生的(或者说再生的速度是极缓慢的),所以石油的储量和产量都是有限的。当然,说目前世界石油产量已达峰值、30年后石油会枯竭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新的油气储量仍在不断的被发现,而现有石油储量被采出的程度也较低,甚至现在已经发现的部分高产油田还没有实被动用,有些产油区还在限产。石油产量的峰值是随石油价格、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和政治因素而变化的。如在1998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后石油价格跌到10美元/桶以下时,全球的石油公司几乎都暂停了油气勘探和石油开发增产作业,我国的油田企业甚至还关停了部分低产低效油井,全球石油产量也随之下降。近几年随新兴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石油的用量快速上升,石油价格也快速上升,石油产量同样地随之提高。
    恩道尔先生在书中的有些观点确实存在争议,也因为这些争议的存在使本书更值得一读,在看完本书后你无论你是赞成他的观点还不同意他的说法,你都将受益匪浅。

(中国石化出版社副总编、石油工程博士)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这些书告诉我们如何读书 2011-07-25
· 揭秘外国人是怎样读书的 2011-06-03
· “欢乐课外活动营”六一主题读书活动 2011-05-31
· 世界读书日,别让书虫独自狂欢 2011-04-26
·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011-04-22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