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美)A.G.雷富礼
拉姆·查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 |
朋友送了我一本新书,书名叫《游戏颠覆者》,作者是宝洁的CEO和一位声名显赫的咨询顾问。看到第32页的“卡洛斯与玛塔的故事”,不禁变得恍惚起来。
书中这一节发生在20年前的墨西哥,宝洁宣称,这种改进后的“碧浪加强”产品去污力更强,而用量可以减半,只可惜墨西哥的主妇们不买账,她们的理由如出一辙:一是不相信只需那么少;二是认为衣服洗干净了就会起泡。几个月之后,这种不起泡的“更好的产品”就被迫退市。
产品是不是更好,企业其实是没有发言权的,消费者说了才算数。可在现实当中,有太多的企业迷信“营销”,一厢情愿地砸钱,吆喝自己的产品是多么富有创新性,是多么有价值。
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浅显的道理,常常被许多企业置之脑后?其实,企业经营不善,很多时候是因为管理者有意无意地忘记了一些最基本的道理。这些道理很简单,甚至全是常识,但只要违背了这些原则,企业必然颓败——这是我读这本书一大感触。下面挑其中三条做些阐述。
第一,企业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要。
一个正当的企业存在的唯一原因,是它能满足某些人或者某些机构的需要。否则,有谁会去理睬它,会跟它有生意上的来往呢?
从根本上说,利润是经营得当的自然结果。你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了顾客的需要,顾客所支付的价格超出了你的成本,你就有利润。你提供给顾客的价值越大,吸引到的顾客就越多,规模和利润也就会随之增长。把利润当成企业经营的目的,完全是本末倒置,必将置企业于覆没之地。
2000年前后的宝洁,一再未能兑现向华尔街许下的“盈利目标”,当时的CEO迪克·雅格被迫辞职。接任者雷富礼在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那是因为宝洁“工作的重心从创造需求、创造让消费者心仪的价值转移到了实现现金流最大化、削减成本、缩短周期时间以及提高生产力等事务上”。
当他让宝洁人明白“全世界数十亿人都希望便利地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当他把宝洁的使命确立为“不断提供性能、品质和价值胜过任何竞争对手的品牌和产品,用细微但有意义的方式美化消费者每一天的生活”,宝洁开始重返正轨,走上了快速增长的道路。
第二,企业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就会分出高下胜败。谁也不会傻到藏起自己的拿手好戏,选择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我们看到,雷富礼上台后旗帜鲜明地把“聚焦于宝洁核心业务的增长”列为三大战略之首。宝洁曾经有食品业务,而且规模不小。民以食为天,按理说食品本是一个永远有前途的行业,但还是被宝洁毅然舍弃,原因是它并非宝洁的核心业务。
当然,雷富礼非常清楚要怎样才能把宝洁的核心业务“做大做强”。他在全公司范围内发起了一项寻找核心强项的运动,最终从各业务部门提出的100多项能力中找出5项,然后逐一弄清这些核心强项的内涵,弄清它们各自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弄清它们如何保证创新驱动型战略的落实。
第三,创新不力罪在最高领导人。
无论是政府的发展规划还是企业的经营计划,我们从中都不难发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字眼。这种调调的假设是,创新必然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只有那些有着特异功能的人才干得了这活儿。这实在是对创新最要命的误解。
比尔·盖茨曾经揶揄地说:“自从有人发明"颠覆性"这个词,送到我桌上的提案,就没有一个不称自己是"颠覆性"的。”其实,绝大多数创新只是一些细微的改进。想一想,人类利用能源已经多少年,而发生的颠覆性变革又有几次?
雷富礼称,宝洁自二战至今,推出的颠覆性创新一共不过17种。虽然宝洁始终在寻找下一个“杀手级”产品,宝洁可持续增长模式的动力却来自于渐进型创新。颠覆性创新不会年年都发生,能给消费者增加价值的渐进型创新却是经常有的。
既然常有的只是一些细微的改进,这就意味着创新是普罗大众都可以做的事情。可为什么许多企业还是缺乏创新能力?很多人把它归咎于企业的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又是什么呢?它归根到底是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人的日常言行。发展战略、经营目标、支出预算、绩效考核、奖惩赏罚……有哪一桩不是由领导人拍板,然后一级一级往下执行的?企业创新不力,症结恰恰在于那些指责下属创新能力太差的领导人,是因为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是创新,要怎样才能推动创新。
例如,通用电气的杰夫·伊梅尔特在担任CEO后不久,就创建了一个由16名销售和营销人士组成的“商业委员会”,以保证把顾客放在经营活动(包括创新)的中心。他每个月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对一些项目进行评估。刚开始,人们总是报喜不报忧,对伊梅尔特称一切进展顺利,哪怕事实并非如此。为了打破这种思维方式,伊梅尔特有意表扬了终止了一个项目的几名下属。后来,评估慢慢变得直接而深入。“项目领导者开始看着我的眼睛说话。”伊梅尔特这样评价人们的变化。他还非常清楚地告诉手下人,他不是想听他们推销自己的项目,而是想看项目团队是怎样把创意付诸现实。
霍尼韦尔的CEO高德威在2002年成为公司CEO之后,亲自与各业务单元的领导人讨论他们的营收与利润目标,明确创新是每一个领导者的任务,而不仅仅是他们手下的首席技术官的职责。后来,通过创新实现增长的要求,进入了公司的激励系统,运营评审、预算评审,甚至人才评审,都有了创新方面的内容。
他们都是通过改变公司的文化,通过推动创新启动或者加快了公司的内生性增长。用书中的话讲:CEO必须是CIO——首席创新官(chief innovation
officer)。
事物的运行和发展总脱离不了它的基本规律,就像建房子就必须打地基、建承重墙和盖屋顶,然后才能搞装修讲格调。做企业也是一个道理。其实,这本书开宗明义指出:“工商界的获胜之道数十年来并没有多少变化——通过开发新客户、新产品和新服务,获得增长和利润。变化的只是做这件事情的方法。”换句话说,创新就是变着法子玩游戏。至于游戏本身,数十年来谁都不曾颠覆过它——千百年后谁也不可能颠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