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中国参与公益事业的人越来越多
2011-04-21   作者:罗飞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很高兴,能有机会在本书付梓之前先睹为快,感谢林伟贤先生和魏炜博士。我想先以一则真实的故事向各位有缘翻开扉页的朋友做个开场白。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曾经帮助过的一所当地的羌族学校也受到很大的破坏,所幸没有师生伤亡,但正常的教学已很难开展。于是,我们计划将师生们转移到深圳。在众多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6月2日,84个孩子和他们的6名老师乘专机转移到深圳,在军营里开始复课,大家为之欢欣鼓舞。
    虽然复课了,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策,所以我们就请教了更多的朋友,其中一位前辈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有善心不难,难在有善举;有善举亦不难,最难在有善果。”
    怎么样才能由善心之源,结出所期待的善果?这就关系到公益的模式,或者说公益的智慧。林先生和魏博士用心组织撰写的这本书,介绍了公益组织的20种商业模式,并加以提炼总结。书中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巧妙案例,而每一个案例,都闪耀着不同的智慧光芒。
    比如,“穷人银行”的创立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早在1976年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向最穷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额贷款,帮助他们实现个体创业,并就此摆脱贫困。”但等到1983年,他才真正创立了这样一家银行,将上述堪称梦想的念头变成了现实。善心变成了善举,中间的7年时间,我相信他一直在寻觅具体的商业模式。而这个商业模式,在本书的第4章就会呈现。
    在我的个人经历中,身边有不少朋友流露过对公益事业组织者的钦佩。原因很简单,都说这事儿太难了。具体难在哪儿?我感觉是在于对资源的组织能力。一个公益组织,要想很好地运作下去,需要在捐赠来源、参与动力、受益人选择等诸多方面实现平衡。这是一个公益组织与商业机构最大的差别,也是对于公益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大挑战。
    本书所介绍的,无一例外都是国外公益组织的商业模式。反观中国的民间公益活动,仍然处于初创阶段。我们之前所熟知的一些具有一定历史和影响力的公益机构大都隶属于政府,它们承载着类似于政府的职能。而公益,顾名思义,受益者是公众,参与者最好也是公众,这样才能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当然,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诸如《21世纪经济报道》所发起的“红粉笔”计划,李连杰所创立的“壹基金”等公益平台,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在中国诞生;针对单个项目实施的诸如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梦想教室”计划、松禾成长关爱基金的“飞越彩虹”计划等正在积极运作。平台也好,项目也罢,愿意参与公益事业的人在中国越来越多,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魏炜博士是北大汇丰商学院的教授,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研究商业模式的专家,我们经常聚在一起探讨公益。难能可贵的是,魏炜博士不仅仅是研究,他还在实践。在新疆,他出生的地方,魏炜博士制定了一个种树计划,他希望多种一棵树,少一点风沙。
    有这么多人不断地参与到中国的公益事业中,有魏博士这样可敬的公益模式研究者和实践者,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总结并推出本书的姊妹篇——一本介绍中国本土公益组织成功商业模式的书,让更多关心中国公益事业的人分享公益智慧的光芒。

(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联合创始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英国“世界读书夜”赠出百万本图书 2011-03-07
· 台湾上班族去年人均读书10.6本 2011-02-16
· “农民读书月”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 2011-01-28
· 郑州首家“读书银行”开张 2011-01-28
· 2011年上半年推荐阅读书目确定 2011-01-2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发行审核机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强震与“经济海啸”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