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未来的美好一面
2011-01-26   作者:杨吉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作者:(美)克莱·舍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如果不是因为读过迈克尔·斯旺维克、布鲁斯·斯特林或鲁迪·卢克的小说,我们一定会对克莱·舍基新书的中文译名感到奇怪——为什么是湿的?为什么是未来?以及为什么未来是湿的?
    对此,译者胡泳有一番解释。他说,克莱·舍基的这本书英文名叫做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主标题的灵感来自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妮根守灵夜》。在那部令人难以卒读的小说中,主人公在梦中变成了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简写就是HCE。这三个字母有很多象征义,其中之一就可以被解读为Here Comes Everybody(缩写也是HCE),中文意思即“此即人人”或“人人皆来”。胡泳没有同舍基聊过,所以无法知晓舍基选择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题目做书名的深刻考虑,所以他的理解基本是“自由心证”的结果:舍基始终围绕着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群体构建、分享、对话、合作和行动的方式展开论述,而这正是未来的趋势——人们从分散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走来,共同致力于种种社会目标的实现。而正当胡泳决定把该书译成《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时候,他的老朋友,长期关注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给了胡泳建议,何不把书中的主体思想诠释为“未来是湿的”,因为舍基谈的无非就是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的限制(物理的、地理的),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多种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这种关系恰恰和卢克出版于1988年的科幻小说《湿件》中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后者大胆想像后工业时代人类进化的前景,届时,人的主体间性愈加突出,人际关系愈加紧密,毕竟“人才是主语”。
    尽管在书名的取舍上,中国学者有自己的考量和坚持,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误读或曲解了舍基。相反,他们在谨慎、细微地推敲着舍基一字一句、微言大义的同时(深怕稍有不慎,忽略乃至遗漏了重要信息),也借由舍基在书中始终不渝强调的互联网将重塑社会群体的主题发出自己的呐喊。他们在译者序中写道:“不错,我们需要从‘未来是湿的’角度理解作者所讲的社会性软件(例如博客、论坛、聊天室、维基、搜索引擎、开放源代码等)和社会性网络。这是我们的诠释,我们的概念,我们要借他人之酒浇我们心中之块垒。原因无他,中国社会太干巴巴的了,需要加湿。”这里,“湿”是一种隐喻,它可以被指向是协调合作的态度,可以被指向为社会资本的累积,可以被指向是思维方式的由一维变万维,可以被指向成交流空间的鸦雀无声到众声喧哗,而互联网正是这一切革命性转变的开端和契机,于是,它自然被比喻成了中国未来的“加湿器”。
    当然,在舍基的书中,“湿”的概念和线索并没有体现,取而代之的是对互联网时代下组织机构、社会群体、媒体形态巨变的描述。例如,舍基发现因为有了互联网,人们可以更加轻易地组建各种群体、运动和商业性的力量,许多企业乃至行业的基本面正在发生动摇,甚至可能出现覆灭的情形。“人们拥有了在机构之外组建群体、共同行动的能力,这是巨大的变化,它不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改进,而是一种挑战。”除此之外,舍基还一直希望更多的人懂得,现在群体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像由协作完成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一样的模型,像Linux操作系统一样的开源软件,不断让我们意识到一个群体可以在不追求金钱、不在制度框架内运行的情况下创造巨大的价值。”舍基认为这是正在到来、势不可挡的情形,他的洞察和预言使得他的这本书更多了一份警世危言的意味。
    在创作《未来是湿的》之前,舍基一直从事有关互联网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写作、教学和咨询工作,同时,身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以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等知名报刊杂志的撰稿人,舍基对未来媒体的形态也有独到的见地。舍基指出,以出版业为代表的媒体行业已经呈现出“大规模业余化”和“去职业化”的趋势。以前信息由媒体以权威的姿态“先过滤后出版”,但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的出现已经让信息“先出版再过滤”。你发布的信息能被多少人看到?是“评论”和“顶”这些代表受众选择的功能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和生命力。当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性媒体清除了公众表达的障碍,当任何人在任意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的时候,这就是“人人皆记(者)”新时代的到来。对此,舍基有一句结论很是精辟,他说,诸如博客、论坛类的社会性媒体已经铲平了出版的门槛,却也伴生着残忍的经济逻辑: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事实上,有关互联网的书已经很多了,但舍基还是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观点和理念。舍基说,他的最大期望是读者在读完他的书之后,能够为两样事情而激动:“一是存在多种社会实验的可能性,二是还会有更多的社会性工具的新用法被发明出来。”不管舍基的希望能否最终实现,但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各抒己见,能够为权利而斗争,能够为目标去集结、进而对社会去影响和改变,而这正是舍基为我们描述的互联网未来的美好一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2011年上半年推荐阅读书目确定 2011-01-24
· 《设计师不读书》 2010-11-09
· 第二届三湘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 2010-11-03
· 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举办403项活动 2010-11-01
· 2010首都大学生读书节隆重开幕 2010-10-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