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微笑着围观美国司法
专访《大法官说了算》作者、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
2010-11-30   作者:朱桂英  来源:东莞时报
 
【字号

   美国人最值得自豪的,就是他们的司法体系。一百多年前,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研究了联邦最高法院之后,得出结论: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强有力的司法机构。这个结论,现在依然不为过时。
  大家普遍认为,美国联邦宪法是至今仍在生效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国之宪法,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世纪大战,以及互联网的兴起,美国的宪法一直保持着生命力。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自豪,就在于自己的国家赋予了每个公民一系列基本权利,让他们得以在自己国家有尊严地体面地生活。这也是美国人爱国的最大原因,或者,我们可以借用哈贝马斯的用语——宪法爱国主义。
  约翰亚当斯提出的“一个政府,要法治,不要人治”的理想,在美国可谓春风得意。现在,世界各地都有研究美国民主制度的学者,以汲取有用的火种,照亮自己的国家。美国有很多地方引得大家孜孜不倦地诟骂批评,但是对美国的司法体系,特别是美国的宪法活力,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持赞,这是人类理性的一个硕果。
  何帆是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和其他理想主义法律人一样,他对美国的司法体系,怀着好奇与敬畏。在翻译了《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后,何帆着手写了这本书《大法官说了算》。
  何帆此书的写作,主题范域,非常干净明朗,那就是,围绕美国的大法官,写大法官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生活,大法官与政治权力的互动,以及饶有意味的案例。如果说,何帆之前翻译的《九人》是美国人自己对最高法院的一种观察,那么,这本《大法官说了算》,就是中国法官对美国最高法院的一种观察。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你可以读到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的轶事趣闻,也可以读到美国司法体系的一些基本运作原理。何帆一直是一个温情的人,他把自己称作是懂得微笑的说书人。平时,他写得最多的是判决书和公文,却努力调整自己的写作风格,为的就是讲一些好故事给人听,他讲得畅然,而我们听得动心动容。
  人类至今没有创造出一种万能的制度,把人关于幸福生活的愿景,全部实现。人与制度的良性互动,才推着制度一步一步走向完善。美国自然没有义务为围观的人们提供最美好的制度风景,最美好的司法图景。但是,对社会发展来说,围观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获取超越自己现实的智慧。
  被访者简介:何帆,197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曾在武汉从警四年,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业余从事法政题材作品著译。译有《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旅》、《自由的精神:勒尼德·汉德法官书信演说录》;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小说《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等。

  对话

  这个时代需要化繁为简的公共写作

  问:《大法官说了算》里面涉及近年来美国最高法院的重要案件,因为时间接近,有些案件的价值并没有完全凸显出来,不似那些经典案例,放在司法改革史上,一望即可见得其价值与意义。那么您写这些案件的选取标准是什么?
  何帆:
两个标准,一个是新,一个是暗合中国。
  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美国经典判例,多是上世纪50或70年代的案件,如米兰达案、罗伊案等,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司法界的保守主义就开始全面回潮,许多经典判例都被推翻或架空。
  我们对一个国家的认识,必须建立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上,否则无论批评或赞美,都没有任何意义。此外,美国最高法院的案件,不少涉及平权措施、持枪权、同性恋婚姻、政教分离,虽然重要,却与中国现实关系不大。
  所以在选取案件时,我刻意挑选了与言论自由、司法伦理、刑事对质权、聘请律师权、死刑有关的案子。我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这些问题在美国司法界的推理演绎,为大家提供一幅法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活景。

  问:美国一名资深律师迈克尔·特拉切曼,花了成千上万个小时来练习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为大众普及法律知识,《34座里程碑:造就美国的34次判决》即为其努力之结果。您在写《大法官说了算》的时候,对文风也有所考虑,是否包含了类似的目的?
  何帆:
是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美国政治观,当年多受到过林达老师著作的影响,多年之后,自己有了旅美经历,也有机会接触更多美国的法官、律师,平时还有大量美剧可看,会发现自己对美国司法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它有值得尊敬的一面,也有让人啼笑皆非之处。这个时候,在建构理论与普及介绍方面,我宁愿选择后者。这个时代不缺宏大理论的建构者,需要的是化繁为简、抽丝剥茧、理性客观的公共写作,用最平实的文字,激发更多人对某一领域、某个问题的思考与兴趣。

  问:《作为法律史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雷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您自己比较满意的是哪一本?
  何帆:
三本书中,我喜欢《九人》多一些,因为这本书是《纽约客》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作品,他采访过许多大法官,内容时效性强,结构缜密,又涉及许多司法八卦,译起来十分顺畅。一本书,如果连译者都无法吸引,怎么可能有好译本?

  问:为什么说《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对您来说是一剂药,用来治愈翻译《九人》之后“译书综合征”——觉得言犹未尽,想说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
  何帆:
《九人》是一扇窗户,表面是写1990到2007年美国司法界的人事变迁、大案内幕,其实提供了一个角度或一种方法,教你如何观察一个国家的司法与现实政治、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就像你初掌握一门技巧,会跃跃欲试,探索新知。
  所以,译完《九人》后,我格外关注美国最高法院近些年的人事变动和主要案件,偶尔会在《南方周末》、《新京报》的专栏上,就近两年的新案写些分析,整理结集后就成了《大法官说了算》。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翻译的?“翻译是对悟性的挑战,耐性的磨炼”,现在国内有一些声音,是批评中国翻译状况的,因稿酬低,无助于增加学术地位,很多人告别了翻译,而您,是最高法院的法官,您执笔翻译的动力是什么?
  何帆:
2006年在云南法院锻炼,除了开庭审案,业余时间较闲。朋友遂约我翻译《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一书,一是帮忙打发时间,二是因为我写过小说,又做着法律行当,适合翻译一本“法律与文学”题材的书。那本书涉及普通法与英国史,译起来挺费力,却很长学问。
  中国的法学翻译状况确实不尽如人意,部分因为译者不尽心,部分像你说的那样,因为稿酬过低,学术上是“为他人做嫁衣”。对我来说,翻译就是精读,精读一本好书,可以深入掌握某一专题或学科的知识,因为在译书之前,你必须做许多功课,了解许多背景,所以说翻译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这是我翻译的动力之一。
  此外,翻译也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尽可能用平实流畅的文字,反映出原著韵味,这对我是一种乐趣,更是在判决之外的一种放松。附带一句,在翻译方面,我最崇拜的就是台湾的温洽溢、彭淮栋,大家可以找他们译的《前朝梦忆》、《西方政治思想史》读读,绝对不会失望。

  问:您在文章中说,“如果还有追逐智识的激情,还愿意享受吸取新知的愉悦,还试图通过努力去改变什么,为什么要早早停下脚步呢?匆匆与生活讲和,岂非负了少年?”您接下去有什么写作(翻译)计划呢?您试图通过努力去改变的是什么?
  何帆:
勤奋谈不上,主要是兴趣使然。
  由于自己的法官身份,我不适合就国内法律事件发表言论,所以在尽职工作之余,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翻译上。
  明年我将主编一套大法官传记文丛,目前已引进了布莱克门、斯卡利亚、伦奎斯特、斯蒂文斯等传奇大法官传记的版权,并约请了部分优秀译者加盟,自己将翻译其中两本。
  另外,正在翻译的书中,一本是作家安东尼·路易斯的《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一本是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写给非法律专业读者的一本新书《玩转民主:大法官眼中的美国民主》,后者于今年9月出版,很快就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我希望有更多中国读者能分享这本好书。
  我向往的“改变”,可以做多元理解。在不久的将来,我希望听到有人说,当年我对某个问题有兴趣,或者选择某个专业或行业,是因为读到这么一本书。而这本书,恰好是我写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设计师不读书》 2010-11-09
· 第二届三湘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 2010-11-03
· 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举办403项活动 2010-11-01
· 2010首都大学生读书节隆重开幕 2010-10-22
· “尚读”北京青年读书沙龙正式启动 2010-10-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刘敬东:中国管理稀土资源不违反WTO规则·[思想]财经洞察:透视爱尔兰危机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