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的几个关键词
《一个人的帝国》
2010-10-27   作者:邱恒明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作者:(美)迈克尔·沃尔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名利场》专栏作家迈克尔·沃尔夫自称是反默多克分子,但也不排斥跟他一块喝酒,最后写成了一本书。沃尔夫是幸运的,默多克不仅答应了他多次采访,还帮助他在纽约、伦敦、墨尔本和悉尼约见了自己的母亲、姐妹、太太和孩子。“默多克对自己在悉尼的女儿普鲁登斯说:‘采访的时候有什么就说什么,说得多难听都没关系。’后来的情况表明,普鲁登斯还真的很听父亲的话。”
    这就是《一个人的帝国——默多克的隐秘世界》吸引我的部分背景,而在前言中,作者已经给默多克贴上了各种标签。以下摘录是“前言”的减缩版。

    变革先锋?

    在和默多克长谈了几个小时之后,我依然觉得很难从他嘴里挖出一句自我反思的话。他在伦敦从事公关业的女婿马修·弗洛伊德(Matthew Freud)建议我问问默多克对“变革先锋”这个说法如何评价。
    这个话题倒是很对默多克的胃口,他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这些宣传文章,尽管他脑子里的想法还没有完全成型,但是他依然兴冲冲地说起“我们是变革先锋”,而且还把这句话重复了好几遍,就好像是第一次听到对新闻集团的定位一样,这一定位甚至可以用在默多克身上。不过,这也使得与默多克关系最亲密的一些高管投来了怀疑的目光。对他们而言,默多克突然开始追寻一种崇高的指引方针,这让他们感到愠怒,一方面是因为这让人们再次想起新闻集团为了得到道琼斯所用的残忍手段,这一点是高管们不愿意再看到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变革先锋”这一说法并不相称。
    自我反思并不是新闻集团典型的企业文化。这使得新闻集团内部人士会带着不安的情绪去猜测,大老板为什么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到底是为什么。

    给他反感的人一点颜色看看

    如果把默多克收购屡有大动作的原因归于他想要获得更多名望,那就错了。
    你可以发现这样一点,吸引默多克做大新闻集团品牌的原因,并不是他想将公司打造成商业帝国,而是要给他反感的人一点颜色看看。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一事就是想向世界传递一个声音:他才是胜者。
    在班氏家族投票卖掉自己的祖业《华尔街日报》后一个月左右,默多克邀请《华尔街日报》15位资深编辑到纽约城中心的丽斯卡尔顿酒店吃午饭。默多克带着《纽约邮报》的编辑科尔·艾伦一同赴宴,艾伦向来以举止猥琐、嗜酒如命、脾气暴躁闻名(有一次,《纽约邮报》的销售量刚刚出现下滑,艾伦就劈头盖脸地训斥自己的一位下属,他用手狠狠地拍桌子,竟然把警察局局长送给他的袖扣都敲碎了)。在记者们看来,艾伦和《华尔街日报》丝毫搭不上边儿。不过,艾伦赴宴也再次提醒《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们,这份百年老报已经被新闻集团收购了(在默多克看来,他这个大老板带着艾伦赴宴,把这些刚履新的编辑们吓得屁滚尿流也是件好玩的事)。
    默多克雄赳赳、气昂昂跨进《华尔街日报》编辑室的那天,陪同他的是两位心腹干将:一位是负责新闻集团英国业务的莱斯·辛顿;另一位则是《泰晤士报》的总编罗伯特·汤姆森(罗伯特·汤姆森是默多克内定的《华尔街日报》总编),默多克来到《华尔街日报》的时候,根本不期待自己的壮举会得到满堂喝彩,他背着手,摆出一副刚刚攻克一座重兵把守的城池的胜利者姿态。在他看来,《华尔街日报》很多即将离任的员工不过是被历史抛弃的小人物而已,他们都是阻碍历史车轮前进的绊脚石,而他则是变革先锋。有一天下午,默多克谈起自己最新的“战利品”时说道:“让一些该滚的人滚蛋,也是不错的选择。”默多克毫不犹豫地免去了道琼斯的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赞尼诺和发行人戈登·克罗维茨的职务。默多克在有意给总编马库斯·布劳克利一个下马威。因为根据收购《华尔街日报》协议中保护采编独立性的条款,默多克不能单方面解雇在任总编,但是默多克采用了一个迂回的办法,他带来了自己的总编人选—澳大利亚人罗伯特·汤姆森,只是暂时让他担任发行人过渡。新闻集团的人都感到纳闷儿,《华尔街日报》的人怎么这般眼拙,竟然没有看出罗伯特·汤姆森到《华尔街日报》任职,实际上是把现任总编给架空了。
    默多克的一位心腹高管一边用手拍着脑袋,一边说道:“难道他们看不懂吗?《华尔街日报》已经是我们的了。”这位高管笑着说,如果在公开场合和马库斯·布劳克利保持距离都没法让他察明局势的话,“那么默多克不再和他说话这一做法应该能让他清醒了”。在同《华尔街日报》员工见面的时候,尽管默多克吝啬地从嘴里挤出几句客气话,新闻集团的人却解释说,大老板言下之意就是如果犯错就卷铺盖走人。事实上,这些员工的工作就是制作、印刷一份报纸,一份默多克家的报纸。

    恶魔也是天才

    同行对默多克的这种评判和他自己的看法相近:世上分为两种人,第一种人看不上他,这就使得他也更讨厌这种人;第二种人是替他工作的,自然也是对他顶礼膜拜的。
    众所周知,对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感到最不满的记者往往自己过得也不如意。他们之所以不满意,是因为他们的铁饭碗有可能不保,他们的影响力日益削弱,他们的工作压力在增大,收入却在减少,因此得知默多克收购了《华尔街日报》更让他们觉得很烦躁。然而替默多克打工的记者都更高兴了。作为新闻集团的员工,你在业界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还有所提升。福克斯新闻网和《纽约邮报》的记者都因为影响力的扩大而感到庆幸。大老板默多克本人很纵容自己的下属,哪怕你像比尔·奥赖利那样出言不逊,或是像《纽约邮报》第六版“闲话”专栏的主编理查德·约翰逊那样收采访对象的钱都没有关系。
    现在,默多克也在向越来越多的人宣扬自己残酷的动机,他想把《华尔街日报》当做和《纽约时报》分庭抗礼的斧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纽约时报》是藐视默多克的大本营。
    如果说世上最好的报纸有两份的话,那么默多克收购其中一份的目的是要把另一份报纸给搞垮(新闻集团外的记者认为,默多克有可能毁掉《华尔街日报》)。对于默多克本人而言,这就像一种寻仇行为,也有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商业战略。
    把默多克刻画成恶魔的人很多,但如果你要想了解他的下属是如何看待他的,却并非易事。在一次采访中,我逼问《纽约邮报》的编辑科尔·艾伦对默多克的看法,他的回答是:“默多克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记者,他能完成世上所有记者需要干的活。”伦敦《太阳报》主编丽贝卡?韦德兴致高昂地告诉我说,她翻来覆去一个晚上,从多个角度思考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默多克的丰功伟绩,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默多克是个“天才”!
 
    邻家祖父?

    2002年,我在加利福尼亚州参加一次科技会议的时候和默多克偶遇。他看起来有些落寞,手提包里放着一个像是买给小女儿的玩偶,也有可能是买给自己爱妻的。包括我在内的几位与会者见缝插针地问默多克要不要去喝一杯,默多克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到了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当地的一家酒吧,在这个懒散成性的城市,酒吧的服务生在工作时没有请假就离开了,默多克只好自己招呼起自己。他穿着一件从沃尔玛超市买的普通法兰绒衬衣,非常引人注目,他喜欢开玩笑,随和亲切,没有什么架子。他看起来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邻家祖父,让我奇怪的是,他和我的祖父真有几分相似之处。最后,我们在一起共进晚餐,畅谈了几个小时。当我在《纽约杂志》上撰文谈起这段往事的时候,默多克唯一的反应就是抱怨我把他和我的祖父相比。
    这就是在写作这本书之前我和默多克相识以及他出人意料地接受我采访的背景。我认为,这本书在默多克看来或许是一个品牌宣传或是遗产分配的策略。倘若如我所想的话,那么在采访的过程中新闻集团的公关部门并没有对我有什么限制。新闻集团并没有要求我出版前把稿子给他们先审定,对我采访时要提什么问题也没有任何限制。
    延续9个月之久的采访在多个地点进行,有时候是在他位于曼哈顿第六大道1211号新闻集团总部的办公室,有时候是和他在新闻集团的高管餐厅共进午餐时边吃边聊(也分享了他的健康饮料),或是在他位于曼哈顿公园大道的临时寓所里聊天(他在第五大道的新居正在装修)。当他太太不在家的时候,他还要照顾家中的孩子(默多克的孩子们过着典型的曼哈顿式的童年生活,享受着保姆、宠物狗、玩伴和上学由父亲接送的各种惬意)。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2010首都大学生读书节隆重开幕 2010-10-22
· “尚读”北京青年读书沙龙正式启动 2010-10-18
· 福建“书香八闽”全民读书月开幕 2010-10-12
· 著名主持人汪涵将推出读书节目 2010-10-09
· 北京图书大厦举办长假系列读书活动 2010-09-3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观点擂台:谁是“柴油荒”的祸首?·[思想]陈晓彬:货币战未必真打起来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