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强国家强
2010-09-13   作者:邱恒明  来源:新京报
 

  作为至今为止最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的出现被称作是“人类的成就”,尤其是股份公司惊人的崛起,被公认为是现代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今天,公司的力量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司无处不在。公司让人爱恨交织。公司似乎身不由己。这就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最近推出的十集电视系列片《公司的力量》。同名图书《公司的力量》,近期也由山西教育出版社推出。
  由《大国崛起》原班人马创作的《公司的力量》,是中国第一部在世界范围内探讨公司制度的纪录片。从同名图书《公司的力量》来看,该片看似对世界历史进程中公司所扮演的角色给予了不偏不倚的描述及评论,实际上,我们能从中读到的是公司正面的、积极的力量。公司强则国强,民企富则国富这一逻辑在书中呼之欲出。
  于普通民众而言,接受了公司强则国家强的逻辑或概念,至少要能先从书中读到培育公司好土壤的3个标准。
  其一,是否很容易开一家公司。《公司的力量》告诉我们,在美国和英国,成立一家公司都很简单,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立公司。其二,对创业失败的接受文化。在我们的文化中,失败造成的不良影响过大。这是需要不断修正的,我们需要明白不断失败是最核心的企业家精神之一。北大教授张维迎点评说:“如果个人没有自由,法律、文化不鼓励人们冒险,不鼓励人们创新,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企业家。”再次是所有权的问题,也是更接近核心的问题。所有权的不可侵犯性,所有权的稳定性,是商业活动的基石。如果没有财产权利明晰化的话,就不可能有契约的基础,也不可能有公司的产生。
  极度概括性的语言,专家精练的评语,加上电视画面的冲击,《公司的力量》图书与电视片同期上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在这样的冲击波中,人们开始得到商业知识的基本养分了。
  我认为《公司的力量》一书主要有3大看点,当然我们也能很明显地看出其中1个不足之处。

  【3大看点】

  看点1 呈现公司发展史画卷

  《公司的力量》实则是公司发展史的精缩版,老少皆宜的插画版。描述的公司发展脉络极其清晰,是一部完美的画卷。
  《公司的力量》揭开公司史的基本脉络:16世纪至17世初,英国和荷兰出现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及发展;英国南海公司、法国密西西比公司的倒闭,致使成千上万家庭的破产,从而在此后100年间不再有股份公司;铁路时代催生股份有限公司的重新出现;英国通过了《公司法》;以公司立国的美国的强盛;再到二战后日本的崛起,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重新开放……书中还包含了许多精致的细节描写,比如,提到了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认为这是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王室的财政和经济权力开始让位于议会,政府权力逐渐退出商业领域,把公司还给市场。
  通过书写这一完美画卷,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近代以来,任何忽视市场力量,不能发挥公司组织优势的国家或社会都逐渐衰落。
  《公司的力量》论证了只有借由公司推动市场经济的生产力,解放个人的创造力,国家才能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

  看点2 专家点评恰到好处

  这部纪录片采访到众多专家,从知名的中外名校教授,到传记作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不一而足。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解说公司发展的历程,专业性的角度加上大众化的语言,让该书处处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感,又充满较强的说服力。
  我认为它是一部很好的商业普及读本,是一部教辅书。
  一部书针对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囊括了范围广大的专家群的意见,这或许也只有中央电视台的平台能够实现吧。

  看点3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公司的力量》每个章节结束都有个“启示录”,都预设了这类问题:中国及企业面临的现状是什么?我们有哪些不足,哪些急需改进或值得警惕的地方。我认为,这个“启示录”是纪录片中最大的亮点,也是该片创作团队最想告知政府、企业、普通民众的地方。
  《公司的力量》很少有自己的判断,只提出问题,但却也掩盖不住它的立场。比如,在第三章有这样一个判断:美国的创富时代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相似的地方。那时候的创富年代是怎样的模样呢?“到1860年,美国已经从一个等级社会悄然过渡到契约社会,俨然是一个公司化的国家。集权之下又有分歧,管制之外又有自主。”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地方间不断竞争的30年,也是集权与管制的矛盾,分歧与自主的矛盾。由此得出结论,美国的创富时代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相似的地方。
  讲到19世纪中后期的“进步时代”,公司利益侵害个人权利,公司的权力过度膨胀的时候,书中写到,当时很多公司老板心目中的逻辑是这样:如果嫌劳动条件不好,嫌工资太低,工人完全可以选择不来。
  这段描述的画外音是什么呢?很明显,它要告诉大家,中国也有不少老板在用这样的逻辑,认为在市场经济,是雇员的自由选择,不存在压迫与剥削一说。问题的关键在于,那样的逻辑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至少,我们要开始明白,贫穷不仅仅是个人的事。
  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进入了“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新时代。纪录片的编导们给出的对比是,中国现阶段的问题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所产生的问题十分相像。在激烈的转型时期,我们需要重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方式。书中还有专门的章节是介绍日本企业好榜样的,日本企业以其鲜明的本土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量,后来居上,一时间独领风骚。后来居上的力量,其实是外来经验与本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时的力量。
  《公司的力量》每个章节最后部分的“启示录”是最具现实价值的部分。从这些启示中,我们能发现,《公司的力量》诉求的是公司正面的力量,可供遐想的空间是,发挥公司正面力量,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可兹利用的最有效的途径。

  【1个不足】

  逻辑性不强 数据有待核实

  《公司的力量》文字精练优美,无不体现电视人对文字的追求,简易明了,却蕴含深意。几乎每一组词,每一段落都极具概括性,一两句的结束语,都是在综合多个案例后得出的。
  不过,在阅读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文字组织会让人感觉较为散乱,逻辑性不强,较为碎片化。
  当然,我觉得最大的遗憾是,引述的数字或许较为陈旧。当我读到“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公司,49个是国家时”这种论述时,我认为编剧们仅仅为了表示大公司的力量已超越国家,但就具体数据而言,它是陈旧的。10多年前的图书《当公司统治世界》也引用了这类表述,时代在变化,相信,这个具体数据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
  书中,很多观点都是用数据说话的,同时我们又能知道,这些数据都是引述来的,制作团队不可能那么严谨地核实每个数据是否陈旧。《公司的力量》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知识的普及读本、教科书。但总导演任学安在后记中说,这不是教科书。
  我理解的意思是,《公司的力量》的语言方式,有着电视的冲击感,却没有严密的逻辑性,数据的考究要达到教科书的标准,则有不小的距离。这是电视不可避免的一个弊端。在阅读《公司的力量》的时候,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同样,也需要在电视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思考真正的“公司的力量”。

【字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新疆第五届天山读书节启动 2010-09-10
· 《读书与怀人》 2010-08-23
·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价值投资者的必读书 2010-08-13
· 深圳读书月"全民阅读网"上线 2010-08-11
· 第六届江苏读书节在南京开幕 2010-07-20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左晓蕾:信贷此时放松调控将前功尽弃·[思想频道]谢和平:发展和掌握低碳核心技术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