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读书频道 >> 书架 >> 生活类图书
《中国哲学的起源》
2010-08-26   作者: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研究中国哲学起源问题的力作

吾淳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吾淳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科学、伦理、宗教和艺术史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及成型问题用力尤勤,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在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经过十八个寒暑的艰苦努力,他最近终于又推出了近六十万言的洋洋巨著《中国哲学的起源:前诸子时期观念、概念、思想发生发展与成型的历史》。
    中国哲学的起源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庄子·天下篇》、《汉书·艺文志》以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都曾探讨过这一问题,并几乎一致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某种“文明”的崩溃。在西方,提出“轴心时期”理论的雅斯贝斯、提出“哲学的突破”理论的帕森斯、提出“连续性”理论的张光直,以及马克斯·韦伯、恩斯特·卡西尔等,也都涉及过中国哲学的起源问题,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近年来,中国哲学的起源问题再成热点,任继愈、冯契、葛荣晋、陈来、葛兆光等众多学者分别从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神话学等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开展过研究。
    这部《中国哲学的起源》共分十一编二十九章,从知识、宗教、道德、社会这四个向度出发,梳理出前诸子时期哲学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并开创性地提出中国哲学的起源亦即发生发展的源头是在诸子时期。这无疑填补了中国哲学史的一个空白,也涉及中国哲学在整个人类智慧进程中的类型和地位的判定。
    西方学者历来高度重视哲学与科学(知识)的关系,莱昂·罗斑就曾说过,“哲学和科学的思想无疑是一个发展过程的产物和一个组成部分”,“科学和哲学……是始终密切地结合着的”。而科学(知识)与宗教的关系则被认为是最先影响哲学的,它们又最终落脚于社会的向度。宗教学之父麦克斯·缪勒在论述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时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如果我们把宗教和哲学分开,我们就会伤害宗教;如果我们让哲学脱离宗教,也就毁了哲学。”最早的哲学智慧与观念是和神性交织在一起的,也与知性交织在一起,中国哲学最早的观念萌芽就孕育于原始知识和宗教的泥壤与母腹中。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紧密的关联,吾淳教授从甲骨、岩画、陶器等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浩繁的历史文献中着手研究,对史前思维及其特点、上古知识源头、宗教源头、“象”思维、“类”概念,以及“阴阳”、“五行”观念和“气”论等等的来龙去脉进行考察,逐一展开深入的探析。
    作者认为,哲学起源于智慧,哲学起源于观念。而智慧是一点点进步的,观念也是一点点积累的。中国哲学的发生发展,是以一种坡状或梯状的形式呈现的,其第一阶段从旧石器时期或采集、狩猎的年代就已经开始,一些最原始的思维形式已经出现;第二阶段在新石器时期到来以后,此时已经有了最早的具有哲学意味的观念;第三阶段大抵位于夏、商或稍晚,有了最早的属于哲学性质的概念,中国哲学的雏形已经初步显现;周代可视为第四阶段,这一时期,概念广泛产生,思想开始在多个方面出现;春秋时期则大致已经是前诸子时期哲学发展的第五阶段,影响后世的主要哲学概念(象、类、阴阳、五行、中、和、天人、天命等)都已经形成,围绕这些哲学概念的思想也已经开始大量出现;此后的诸子时代,中国哲学包括宗教、知识、自然、神秘、道德、伦理、社会、政治的问题已经全面铺开。这样,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了前诸子时期哲学发展的一般进程,这样一个进程一方面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观念、概念的概括和抽象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观念、概念、思想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而整个过程,从史前社会观念发生的那一刻起,就保持着一种连续的、延绵的发展,也就是说,若从春秋往前追溯中国哲学的发生,我们唯有从史前思维与观念的涓涓细流开始。显然地,这一成果与国内学者先前的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从根本上挑战了学界关于中国哲学起源问题的主流观点。
    厘清了中国哲学发生发展的源流之后,更为重要的,是明确中国哲学在其诞生之初的思想特征。中国哲学十分关注天,关注自然现象,关心现象之间的关联,对天人关系、形上问题、道德与伦理问题等亦有颇多的思考,这些特点都与中国哲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在书中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前诸子时期各种观念及概念的产生、成型及其特点,从而明确中国哲学的思想特征及其与西方哲学的差异。近现代以来的西方学者对于原始观念进步的研究,以及整个西方哲学对古典西方哲学的改变甚至颠覆,已然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其原有理论与判断所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思维与观念发生发展的普遍背景,在源头上与整个人类并无二致。任何一个民族或文化的思维与观念,都是以类的形态出现,人类一般意义的共性大于种族特殊意义的个性。然而,中华文明的哲学的产生却并不与包括希腊文明、犹太文明的哲学具有普遍的相似性。也因此,不论是“轴心时期”理论,还是“哲学的突破”理论,抑或是“连续性”理论,都不具有对中国哲学的适应性,难以准确概括中国哲学的源头。在中国,哲学的发生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它以一种“蠕动”前进的方式发展,从“无”到“有”,从“寡”到“多”,从“朴”到“散”。
    通过细致深入的考察,作者最终明确提出,诸子时期的哲学并非发源于某种“文明”的崩溃,也非像西方或希腊哲学那样在突然之间形成于未萌,更非像西方或希腊哲学那样一夜之间即长成参天大树。中国哲学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思想在前诸子时期的后期都大致已经确立,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或面貌也在前诸子时期逐渐定型。在前诸子时期的后期,智慧开始取代想象,思想开始摆脱迷信、幻想和恐惧的束缚,知识开始立足于本身,个人开始具备反思的能力,这种转变正是中国哲学的发展成型的过程。
    可以认为,《中国哲学的起源》一书,是对中国哲学起源研究的主流观点的一次颠覆,也是对建立中国上古哲学史的一次尝试。作者观点鲜明,论述完整,旁征博引而又条理清晰,层层梳理出中国哲学源头形成发展的脉络,堪称是中国上古哲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读书与怀人》 2010-08-23
·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价值投资者的必读书 2010-08-13
· 深圳读书月"全民阅读网"上线 2010-08-11
· 第六届江苏读书节在南京开幕 2010-07-20
· 深圳民间读书会网罗爱书人参与 2010-07-20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三论通货膨胀是生产力现象·[思想频道]查处闲置用地不会解决房价问题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