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读书频道 >> 读书-论道
全球化才是唯一的王道
2010-07-20   作者:孙立坚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坦承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永远不会终结,所以今天我们无法找到只有“正面性”而没有“负面性”的全球化战略。但是,抗拒全球化就等于我们把自己锁在真空的“无菌室”中求安,而这样的不正常“生活”是没有任何健康的生命意义的!

    作  者:(英)葛霖 著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我的案头放着刚刚读完的一本气势非凡的“金融哲学”读物,中文书名叫《金融的王道:拯救世界的哲学》。这是我近两年来阅读诸多欧美人写的关于对全球化和金融危机反思的读物中,最让我感到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的一册。它的“书韵”常常会带你超越西方“唯利是图”的现实,但“构思”又立足“人类常常善于反思”的这一特点,富有哲理。你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和“铜臭”打交道近三十年的汇丰银行主席,笔下闪烁出人类追求文明和智慧进化所激发出来的耀眼火花。毫不夸张地说,它的耀眼光芒让我震撼,乃至自己都无法做到像以往那样,顺利地捕捉到自己清晰的“灵感”,梳理出其中耐人寻味的“逻辑”。常有人说,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就是少数几个“先知先觉”的精英率先开拓出前行的通道,然后再让一批“后知后觉”的社会骨干顺势而来,发扬光大,最后才是所有的社会大众“不知不觉”地搭上“便车”,来到前两类“有知有觉”的族群所打下的天下,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不断进步的人类文明。虽然,一般而言,我并不能完全苟同这样偏激的判断,但这一次,我确实感到本书作者葛霖先生对金融危机的本质那种特有的深邃的洞察力,尽管内容看上去“海阔天空,无拘无束”,但是,字里行间都会让你感叹不已,不由自主地想去“挖掘”这些警世良言的内涵。
  比如,刚一开卷的第一章中,作者就以一个辛辣的问题扣住了我们的心弦:为什么今天我们依靠的每样东西都会如此迅速地受到威胁?众所周知,这场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以前一直信赖而且得以成功的、很多“有形”和“无形”的东西:比如,我们信赖能够给人类带来共同财富增长的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方式,但是今天它正在受到无法保存财富价值稳定的“货币威胁”;我们也信赖建立在“借贷关系”基础上的现代金融制度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体系,因为没有它的存在,就没有近代工业文明的出现和发展。但是,今天人们正在对由欧美国家打造出来的信用文化和信用工具产生极大的怀疑和恐惧。直到今天,我们还不断地看到美国金融大海啸所带来的势头不小的余波——希腊危机和刚刚冒出的匈牙利债务危机等,这些风波都反映出人们对现代信用关系的动摇。虽然,作者在书中,一方面告诫西方社会:“不完美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我们也是不完美的一部分。我们永远无法逃脱。”但是,另一方面,作者还是坚信社会进步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并大胆地预测:“从现在起,力量和影响的中心将不再仅仅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将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以及中东地区。”身为中国的学者,在对充满希望的前景感到兴奋的同时,又为自己常常表现出来的眼光“短视”和“缺乏上进”的心态而感到惭愧。当然,我想说的是,在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你绝对不会产生现在时尚的“阴谋论”想法——认为作者代表的是欧美国家的利益,旨在“忽悠”我们中国读者,让你得意忘形,自取灭亡。
  为了让你信服这一点,作者建立了“全球化”的分析纬度,从工业文明的进步史中,让你看到锁国和开放的两类社会所经历的繁荣和衰退这完全不同的两种命运。在这一分析的纬度中,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历史必然!顺势者昌,逆势者亡。作者在书中第二章的大半篇幅中介绍了中国经济波澜起伏的历程。虽然作者为中国经济长达十八个世纪称霸全球、近代却因隔绝全球化而落伍的状况表示惋惜,但他也看到了中国正在重返世界经济舞台,并坚信其将在今后二十年内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唯一让“先知先觉”的作者担心的问题是(西方与东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如果现在只重视经济交流而忽视文化交流,那么很有可能会让人们“憎恶”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公平”。
  事实上,作者列举了大量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先知先觉”者的观点,尤其是他们对客观存在的“城市化”(“全球化”形成的源头)现象的认识和反思。从亚当·斯密建立在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下的贸易方式,到亚里士多德对由此形成的人类“唯利是图”的欲望和助长这种贪婪行为的信贷关系的批判,从李嘉图阐述的基于“比较优势”原理所触发的自由贸易方式能给双方参与者都带来利益增长的这一更加凝练的市场价值观,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分配的扭曲所带来的固有的不稳定性的批判,都反映出全球化给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正反“两面性”的冲击。二战后所形成的由美国倡导的“华盛顿共识”和东亚金融危机后由新兴市场国家所倡导的“北京共识”,都只不过是人类在继续反映其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全球化”所带来的“两面性”和人们挑战这些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让我感到震撼和情不自禁想与作者一起呐喊的“事由”是:作者利用自己自如地驾驭历史资料的能力,深刻阐述了“城市化、全球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矛盾的冲突本质。让我们看到一方面,今天的工业化社会在不断利用全球化的浪潮,让一批又一批的贫困者涌进了“城市”,而另一方面又让我们觉察到越来越多的人群在不断分享现代化所带来的文明进步果实的同时,“贫富差距”、“浪费堕落”这一现代社会的劣根性正在动摇我们生存的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和谐关系。尤其是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这种“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的全球化的两面性,更加会激发今天的人类社会去拿出改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在第四章结尾所发自内心的呐喊,一定也会在读者心中产生巨大的共鸣!西方资本主义是否本质上就不稳定?被全球化的好处所“边缘化”的族群怎么办?人类的短视行为是否会毁灭人类自身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全球化给进入城市中的社会各阶层所带来的“孤独感”如何得以摆脱?
  对此,作者的直觉是明快的,对问题本质的揭示是客观的。那就是今天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上述挑战完全是因为我们自己在分享全球化果实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全球化的“两面性”问题,而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被作者称为不堪一击的、大而不实的“棉花糖”体系:它是由一个全球自然分工环境下所形成的“宏观经济矩形”结构,这意味着任何“一角”的问题都会牵连其他“三个角”的稳定——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经济的动荡都在不断验证他的“棉花糖理论”的准确性:具体而言,矩形的一边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大国,它是靠“过于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所支撑的;矩形的另一边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它们从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摆脱了贫困,同时也因为它们要素价格的低廉性,给其他国家不断带去了价廉物美的产品。但是,因为他们脱困的时间相对“年轻”,所以,他们不仅向发达国家输出了商品(贸易顺差),同时也输出了“资本”(发展阶段决定了它们今天以“储蓄”为主的宏观经济特征)。第三条边是资源供应国,它们不仅输出全球化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同时也为降低未来全球化的“成本”而向发达国家提供了创造其衍生产品的能量;第四条边,是以德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资本和工业设备、中间品的出口国家。试想一下,今天美国不消费了,中国不生产了,阿拉伯不输出石油了,德日企业也放弃海外投资和出口战略了,那么,目前所处的棉花糖形状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今天我们看到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国际合作框架(比如,G20峰会),都相互支持各个国家所推行的复苏计划,温总理的那句话“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在对世界做出贡献”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同?关键的原因是目前国际化给我们带来的相互依存关系(矩形结构)已经使得我们除了选择相互帮助而没有别的更好的摆脱危机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学者也都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对改变现状没有丝毫的帮助,反而会让“棉花糖结构”变得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你很容易注意到,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先知先觉”只停留或局限在发现问题的水平上,而是在书中同时指出了解决上述全球化所带来冲击的“自我修正”的建议,尤其是强调了观念上的改变:首先,应该借助培育新的增长点的能量,让全球化给各国带来“双赢”的正面性得以发扬光大。因为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财富创造的行列中来,才能解决贫困,才能吸取现在这场金融风暴给我们留下的教训,走出一条让大家共同致富而又能够抵抗风险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为此,作者看好能够让大家走出“棉花糖结构”的“低碳经济”。其次,应该改变传统企业“唯利是图”的市场竞争模式。通过加强制度、文化和有效监管体系的建设,让市场参与者能够从单纯的、或与客户利益对立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变化成”为大多数客户利益着想的、或与股东利益紧密相连的社会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双赢”商业运作模式;从而借助于这一创造价值的新型“价值观”,把全球化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第三,应该还原金融服务的本质。要使金融创新的好处能够让更多愿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过程的贫困人群分享,至少能够让他们摆脱缺乏资金扶持所造成的市场准入“壁垒”,从而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来分享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而不能让金融工具成为少数人致富、甚至通过掠夺应该属于付出艰苦劳动而得到的“诚实者”财富来获取暴利这样“罪恶”的手段!事实上,今天正是少数人的这种“罪行”,让为他们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而买单的政府、纳税人,对全球化和金融的积极作用都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和仇恨。
  尽管在这本书的末尾,作者坦承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永远不会终结,所以今天我们无法找到只有“正面性”而没有“负面性”的全球化战略。但是,抗拒全球化就等于我们把自己锁在真空的“无菌室”中求安,而这样的不正常“生活”是没有任何健康的生命意义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通过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不是什么参与全球化的最佳方法,而是给与我们正确认识全球化现象的辩证视角——即我们要毫不畏怯地去迎接全球化及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无可比拟的好处,同时我们也不能松懈对无孔不入的“细菌”的警惕性和由此所应采取能够找到最有效的“消除”方式的一切努力,而千万不能因噎废食!最后,我想用作者的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告诫,作为本文的结语,和读者一起共勉:
  全球化是一种现代人类无法抗拒的客观现象,任何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追求幸福而所需承担的冒险,必定会反映出不完美的模糊……我们带着希望——而不是失望,也不是不加批评的乐观,来面对我们全球化的未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第六届江苏读书节在南京开幕 2010-07-20
· 深圳民间读书会网罗爱书人参与 2010-07-20
·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 2010-07-01
· [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2010-06-08
· 《悬崖边的贵族》的断想读书留香 2010-05-18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不够职业的基金业“被娱乐化”·[思想频道]钮文新:美国需要的是加息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