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成振兴东北新引擎
    2009-11-11    作者:本报记者 姜敏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7月30日,辽宁省第一条城际铁路——沈(阳)抚(顺)城际铁路开通,两座相邻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任勇 摄

    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前沿的沈阳经济区,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沈阳经济区腹地与辽宁沿海经济带良性互动发展”的战略布局,进行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域同城化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区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重要原材料基地方面取得明显突破。专家认为,该经济区后发优势明显,将带动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从而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构建一小时经济圈

    沈阳经济区位于东北地区南部,毗邻渤海,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东北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和阜新八城市,总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辽宁全省近50.8%;人口2421万人,占辽宁省人口的57.8%。
    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下,辽宁省委、省政府将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纳入全省经济发展战略。2005年4月,经济区内城市共同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此后,《沈阳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沈辽鞍营通海产业经济带发展规划》等相继出台,构建了腹地与沿海优势互补、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对外开放与发展新格局。
    据辽宁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装备制造业重点布局在沈阳市,国家首个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坐落在铁西区,拥有一大批代表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的行业排头兵企业,目前已具备与世界装备制造业同类产品竞争的实力。
    钢铁原材料工业分布在鞍山、本溪、营口市,鞍本钢铁集团是我国特大型钢铁企业之一,年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集团依托鞍山、本溪丰富的矿产资源,实现了低成本扩张,所生产的精品板材、宽厚板为沈阳汽车工业和大连的船舶制造业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材料来源。
    石化原材料工业分布在抚顺和辽阳,以抚顺石化公司为核心的“中国北方石化城”,以辽阳化纤公司为核心的“中国北方化纤城”,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近年来,一批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和竣工。今年7月底正式通车的沈阳至抚顺城际铁路,直达列车运行时间仅为38分钟。沈阳至铁岭城际铁路已开工建设。此外,还开通了沈阳至铁岭、鞍山、本溪、营口、辽阳城际公交线路。
    沈阳经济区构筑的“一小时经济圈”,带来的正是八城市“一体化”经济实力的高速增长。2008年,沈阳经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736亿元,占辽宁省的64.9%,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1.3亿元,占辽宁全省的44.3%,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占辽宁省的62.4%。今年上半年形势依然喜人,各项经济指标成占比重、同比增长仍在节节攀升。

    从竞争走向竞合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不是简单相加的低水平重复,而是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的竞合发展,已经成为八城市决策者的共识。
    沈阳市市长李英杰说,沈阳是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全力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必须提高经济聚集力和辐射能力,目前正在整合资源,加紧建设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五大产业经济带。
    鞍山地处沈西工业走廊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将全面建设世界级钢铁生产及深加工集中区,成为沈阳经济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抚顺则加快沈抚新城建设,在沈抚两市接壤地带共建浑河北岸生态区和浑河南岸产业区。本溪进一步向沈阳靠拢,建设沈本工业带,并在旅游资源和社会事业发展上与沈阳对接。营口是经济区内惟一的港口城市,重点是构建海上出口大通道,由营口港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沈阳陆港项目,将实现营口港为经济区服务功能的前移。
    辽阳市立足于为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搞好配套。到2010年,两大配套将实现总产值125亿元。铁岭要以沈铁工业走廊为切入点,建设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基地。
    据介绍,按照出海距离最短、产业带标准较高和重特大装备无障碍通行的要求,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四市共同建设经济区出海产业大道,并与四个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形成良好衔接。目前,这条全长153.5公里的出海产业大道,沈阳段已建成通车,鞍山、辽阳、营口段预计在明年建成通车,将成为一条能够带动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产业带”。
    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是沈阳经济区建设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节点。沈阳与抚顺近在咫尺,从位于沈阳市中心的沈阳站到抚顺市南站,直线距离只有46公里;从沈抚高速公路沈阳收费口到抚顺收费口,仅有17公里。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两市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不断相互靠拢,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合作的项目日益增多。
    位于沈抚连接带的沈抚新城,正在加紧建设以重型装备及配件、石化电力装备、煤矿安全、汽车配件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随着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沈抚新城。日前,来自国内外的300多家企业在沈抚新城概念推介会上签署合作协议,总投资556亿元的111个项目当场签约。
    根据辽宁省政府编制的《沈阳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方案,经济区确立了“一核、五带、十群”的区域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即:建设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打造沈阳至抚顺连接带、沈阳至本溪、沈阳至铁岭产业经济带、沈阳至辽阳、鞍山、营口通海产业经济带和沈阳至阜新经济带。以这五条城际连接产业带为载体,建设包括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制造、钢铁深加工等在内的十个重点产业集群。
    到2015年,沈阳经济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万元GDP能耗降低15%,城镇化率达到70%,经济实力和区域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沈阳经济区将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是惟一出路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梁启东认为,沈阳经济区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间最长、最彻底的地区,老工业基地包袱重,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任务重,这一区域集中叠加了“东北现象”。要使该区域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发动机,必须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辽宁省区域经济协会会长冯贵盛认为,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体制机制创新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在经济区内先行先试,不断创新,率先突破,不仅可以有效消除影响经济区自身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而且可以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国内其他地区改革提供经验。
    辽宁大学教授林木西说,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可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工业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促进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专家们认为,从产业创新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基地的建立除涉及工业结构和一、三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还需要得到从金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支持;从区域创新的角度看,需要与“大东北城市群”其他地区的协调与配合;从对外开放角度看,加强与东北亚五国的经济合作,需要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的突破。专家解释,这些问题有些是沈阳经济区特有的问题,还有很多是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解这些难题具有全局性意义。

  相关稿件
· 沈阳地铁一号线“芳容初现” 2009-09-24
· 沈阳至丹东将建设铁路客运专线 2009-09-02
· 沈阳人才市场毕业生灵活就业交流会 2009-08-27
· 首届中国东北亚动漫电玩节在沈阳开幕 2009-08-13
· 沈阳35个产业集群保增长 200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