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开发节奏 推进清洁生产
——“决策智库”献计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
    2009-08-26    本报记者:王莉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为我国能源决策的智库之一,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煤炭专业委员会日前在京举行的一次工作会议引人关注。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濮洪九、神华集团总经理张玉卓、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试验室主任彭苏萍院士等六名专家纷纷就今年初启动的我国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出谋划策,他们的思路和声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煤炭工业2010年后的走向及路径。

    控制资源开发节奏防止产能集中释放

  编制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必须对我国煤炭工业“十一五”期间的表现和发展状况具有客观认识。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十一五”前三年,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84.4亿元,比“十五”期间投资总额2404.8亿元还多2979.6亿元。随着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速度也显著加快,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壮大。同时,煤炭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勘查也在“十一五”时期取得重大进展,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以煤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以及煤炭深加工转化关键性技术等均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煤炭结构尚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矿区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煤炭行业经济刚刚好转,粗放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还亟待转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濮洪九说,“十二五”规划中要特别注重煤炭资源规划开发的节奏,防止出现集中大规模建设和产能集中大量释放,防止出现严重的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
  多位专家表示,在研究编制煤炭工业“十二五”资源开发及生产建设规划时,应深入分析我国主要产煤地区煤炭资源的分布规律、赋存特征、开采条件,同时分析矿区环境、科技技术水平、灾害防治能力,以及煤炭运输条件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制约性因素,合理确定煤炭产能,还要将生态环境承载容量限制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控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开采规模。
  此外,濮洪九提出,在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相关规划的衔接。煤炭资源开发规划、煤炭生产建设规划、煤炭运输建设规划、煤炭加工转化与利用规划、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规划、煤炭污染物控制与减排等规划要互相衔接,相互配合,有机联结,加强监督管理,防止相关规划之间脱节,影响规划的执行和规划目标的实现。

    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原煤入洗

  记者注意到,“十二五”时期应加大力度推进煤炭工业清洁生产,成为与会专家们一致的观点。张玉卓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电力82%的电能为燃煤的火电,国家在鼓励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对煤炭行业绿色开采、清洁利用生产观念的推进,而是应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鼓励煤炭清洁转化,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濮洪九则提出,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明确提出鼓励煤炭绿色开采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行东部地区减沉采煤、中西部地区保水采煤技术,从源头上控制生态损害。加大国家投入,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煤炭绿色开采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研究项目立项,支持关键性技术研发,努力促进绿色开采理论向前发展。
  同时,濮洪九建议将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减沉采煤和中西部地区保水采煤技术和工艺研究纳入国家重大研究专项,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与实验。鼓励煤矿企业与科研单位结合,给予政策支持,按减沉采煤和保水采煤技术要求,研究新的矿井设计开采方案,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推进减沉采煤和保水采煤技术进步,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或减缓生态环境损害。
  彭苏萍认为,国家应加大煤炭科技投入,支持煤炭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科技创新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以及提升国内煤矿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技术水平。
  “建议政府在‘十二五’期间采取积极引导政策,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总经理王金华向记者表示,原煤入洗是一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先进技术,既能起到节能减排作用,还具有经济效益,但这一技术的推广在当前并不顺利。
  据了解,我国煤炭品种齐全,煤炭消费方式多种多样,其利用效率也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大量的原煤长距离输送,增加了运力负担和能源消耗。濮洪九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煤炭铁路运输量15亿吨左右,平均运距630公里,原煤与洗(选)煤相比,含矸石含量多出15%左右;相当于全国每年增加铁路运力2.25亿吨、1417.5亿吨公里,按煤炭铁路平均运价0.08元/吨公里计算,相当于增加了原煤中矸石运输费113.4亿元;按万吨列车计算,增加了2.25万列铁路运输资源。
  与会专家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应明确提出鼓励煤矿原煤全部入洗(选),控制原煤直接燃烧和长距离运输,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濮洪九特别强调,应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煤矿生产企业实现采煤、洗(选)煤联合生产,按市场和用户消费方式,生产对路煤炭品种,控制原煤出厂销售,控制原煤长距离运输。

    理顺关系加强行业管理

  作为此次会议专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加强煤炭行业管理,被认为是落实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环节。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从煤炭资源勘查到最终利用、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的全过程,涉及煤炭矿业权投放的节奏与顺序、资源勘查精度、煤炭开发利用方式、矿区环境损害与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水平,涉及国家煤炭资源开发规划制定与实施、相关标准和政策体系的建立,涉及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因此,强化政府责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全国统一、协调顺畅,分工明确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在进行新一轮政府机构调整过程中,部分省(区)相应调整了煤炭行业机构。除山西省将原煤炭工业局升格为煤炭工业厅外,河南、云南、吉林、贵州和宁夏5省(区)撤销了煤炭工业局,原煤炭行业管理职能被划分到新组建的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厅)和煤监局等部门;其他各省(区)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厅)和能源局后,煤炭行业管理机构的隶属关系和职能也相应作了调整。”濮洪久介绍说,由于省级煤炭行业管理机构撤销、降级或职能调整,煤炭管理职能更加分散,原职能被分割到多个部门,行业管理弱化的问题更加突出。
  针对目前各主要产煤省(区)政府机构调整情况,濮洪九等多位专家建议,在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省级政府管理机构改革中建立或恢复统一的煤炭管理机构,强化煤炭行业管理,理顺安全监管体制,摒弃“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多头管理格局,实现权力统一,集中管理,努力推动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央和地方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之间要建立协调有效的部门衔接机制,针对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生产、利用和污染物控制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等各环节的政府职能,切实做到分工具体,责任明确,统筹考虑,协调有序。”濮洪九建议,各政府部门和各主要产煤地区地方政府应根据各自承担的政府职能,设置专门的煤炭行业机构,配备足够的人力和财政资源,认真履行职责,有效衔接,切实加强煤炭行业管理。
  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要研究建立环境评价机制和矿区环境监测监控制度,严格按照环境承载能力组织煤炭生产,有效控制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建立矿区环境损害成本制度,加强对现有开采造成的环境损害的治理和生态恢复,对历史遗留问题,按照国家、地方、企业共同治理的原则,通过市场手段建立矿区环境治理和责任管理机制。

  相关稿件
· 韩国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 2008-09-05
· 中国谋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主动权 2008-08-05
· 风力发电正在成为福建省新能源开发的重点 2008-04-22
· 两民企发力能源开发 2007-11-16
· 专家:多渠道推动生物能源开发 2007-06-25